厥逆
张景岳曰∶厥逆之证,危症也。《内经》特重而详言之,如云卒厥、暴厥,皆厥逆之总名;寒厥、热厥,分厥逆之阴阳;连经、连脏,论厥逆之死生。近世犹有气厥、血厥、痰厥、酒厥、尸厥、脏厥、蛔厥等症。
张仲景亦论伤寒厥之阴阳。然仲景所论伤寒之厥,辨在邪气,故寒厥宜温,热厥宜攻。《内经》之厥重在元气,故热厥当补阴,寒厥当补阳也。以上症,今悉误认中风,而不知总属非风之证。
一、气厥有二,气虚、气实也。气虚卒倒者,必形气索然,色青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症也,宜参、 、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甚者回阳饮、独参汤。气实者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弱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症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治宜排气饮、四磨饮、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调之。若因怒伤气,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又若素多忧郁恐畏,气怯气陷者,勿用行气开滞之药。
一、血厥有二,血脱、血逆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气亦随之而脱,故卒仆暴死。宜先掐人中,或烧醋炭,以收其气。急用人参一二两煎汤灌之,使气不尽脱,必渐苏矣。然后因其寒热,徐为调理。此血脱益气也。若用血药及寒凉止血者,必死。血逆者,即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又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之类。夫血因气逆,必先理其气,气行则血无不行。宜通淤煎、化肝煎,俟血行气舒,然后随症调之。
一、色厥有二,暴脱、动血也。暴脱者,以其人本虚,偶因奇遇,而悉力勉焉;或相慕日久,而纵竭情欲。故于事毕,则气随精去,暴脱不返。宜急掐人中,仍用阴人搂定,用口相对,务使暖气嘘通,以接其气,勿令放脱,以保其神,随速用独参汤灌之,或速灸气海数十壮,以复阳气,庶可挽回。又有不即病而病此者,以精去于频,气脱于渐,每于房欲二三日后,方见此症,人于中年之后,多因病此。是皆所谓色厥也。治此宜培补命门,或水或火,从宜而补,色厥之血动者,以血气并走于上,与大怒血逆者不同。此因欲火上炎,故血随气上。必情欲动极,或不能遂,或借酒以强遏其郁火者有之。其症忽尔暴吐,或鼻衄不止,或厥逆汗出,气喘咳嗽,此皆阴火上冲而然。治此必先制火,以抑其势,消化饮、四阴煎。其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则无烦热脉症。血厥垂危,非镇阴煎不能救。待其势定,然后因症治之。
一、痰厥症,凡痰壅气闭,宜或吐或开,以治其标。痰气稍开,盒饭治本。如因火者,清之降之;因风寒者,散之温之;因湿者,燥之利之;因脾虚补脾;因肾虚补肾。治其所以痰,而痰自清矣。然犹有不可治痰者,愈攻则痰愈多矣。

- 厥逆《古今名医汇粹》
- 厥逆《灵素节注类编》
- 厥逆《卫生宝鉴》
- 厥逆《医碥》
- 厥逆《医学心悟》
- 厥逆《证治准绳·疡医》
- 厥逆《急救广生集》
- 厥逆《证治准绳·幼科》
- 厥逆《伤寒六书》
- 厥逆《类经》
- 厥逆《痘疹心法要诀》
- 厥逆《医述》
- 厥逆《女科证治准绳》
- 厥逆《续名医类案》
- 厥逆奔豚香港脚攻心《读医随笔》
- 厥逆《冯氏锦囊秘录》
- 厥逆痹病《内经博议》
- 厥逆《冯氏锦囊秘录》
- 厥逆发热消渴吐泄《四圣悬枢》
- 厥逆《医宗金鉴》
- 厥逆腹冷痛《奇效简便良方》
- 厥逆《中医词典》
- 厥逆气《圣济总录》
- 厥逆《止园医话》
- 厥逆气候《诸病源候论》
- 厥逆《景岳全书》
- 厥逆死证《灵素节注类编》
- 厥逆《景岳全书》
- 厥逆头痛《圣济总录》
- 厥逆《圣济总录》
- 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类经》
《古今名医汇粹》
-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 序
- 卷一论集
- 卷二脉要集
- 卷二诸家脉论附
- 卷三病能集一(杂证九门)
- 卷四病能集二(杂证十一门)
- 卷五病能集三(杂证十三门)
- 卷六病能集四(杂证十门)
- 卷七病能集五(杂证十门)
- 卷七辑选薛立斋各证医案四十六条
- 脾胃亏损吞酸嗳腐证
- 脾胃亏损停食痢疾等证
- 脾胃亏损疟疾寒热等证
- 脾胃亏损心腹作痛等证
- 脾胃亏损暑湿所伤等证
- 肝脾亏损头目耳鼻等证
- 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证
- 脾肺肾亏损小便自遗淋涩等证
- 脾肺肾亏损遗精吐血便血等证
- 脾肺肾亏损大便秘结等证
- 脾胃亏损小便不利肚腹膨胀等证
- 脾肾亏损头眩痰气等证
- 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证
- 脾肾虚寒阳气脱陷等证
- 肝肾亏损血燥结核等证
- 肾虚火不归经发热等证
- 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证
- 卷八病能集六(妇人治例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