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脑优势概念和利手
形成大脑两半球机能专门化的概念来自失语症的研究。1836年达克斯(Dax)曾指出失语与左半球病变有关,之后,Broca根据其临床失语病人的研究,认为左半球具有言语机能的优势。后来发现一些复杂的高级机能如说话、阅读、书写、计算、左右辨认等都由一侧半球-左半球主管,所以称它为优势半球。这一概念是从“利手”的概念类比而来的。人在长期劳动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一些日常必须的活动常习惯用一只手来进行。于是就有了人手的优势-“利手”的概念。世上大约有90%的人是用右手执行高度技巧性劳动操作,称之为“右利手”。研究发现右利人中绝大部分的语言优热半球是在左侧。左半球管理右手活动,所以长时期来“利手”被视为语言优势在哪一侧半球的外部标志。
国外研究利手和大脑语言优势半球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根据西方的研究资料,右利手占人群中90%左右,左利手占5%~10%。有一些人称混合利,左右手皆用。判定一个人是否右利或左利,有十多个左右的检查项目,包括写字、拿刀叉或筷子、掷东西、划火柴、刷牙、持剪刀等,一般以用哪一只手写字作为主要标志。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基本科学数据说明中国人的语言优势半球和利手情况,中国人(主要是汉族)用的是方块表意文字,与西方国家的拼音文字不一样。因些,中国人的语言优势半球是否和用拼音文字的人不一样?西方学者认为他们是用一侧半球思考问题的,中国人在两侧半球是否可能都有较发展的书面语言代表区?此外,由于传统的风俗习惯,孩子自幼被教导非用右手写字、拿筷子吃饭不可,如果孩子用左手就要被家长、老师纠正过来,这样在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脑言语优势与外部标志“利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1980年在柳州医学心理学全国学术年会上成立了利手研究的全国协作组,1981年在全国六大行政区14个省市地调查,得出了中国人左利比例为0.23%,仅为西方国家中左利人的十分之一以下。如果把潜在的左利也计算在内,也只有1.84%,远远低于西方学者调查的数字。我们进行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男女同卵、异卵双生子、少数民族和神经精神病人的利手调查,发现体育工作者(运动员)的左利手比例较高,说明右半球的机能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右半球对空间定向和感知上具有优势,在体育竞赛中如何充分发挥右脑的作用已是西方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关于利手形成的机理和大脑优势的关系目前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答复。学者们提出的学说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强调先天遗传素质和结构上的原因;一类则强调后天环境、社会文化和机能上的因素。目前学者们倾向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教育训练两者在利手形成中都起作用。
鉴于婴儿尚无利手(孩子在七个月以前没有利手倾向),多数作者认为手的运动随着大脑机能的发育而发展。利手形成随大脑机能一侧化而逐渐偏向一侧。

- 大脑优势概念和利手《医学心理学》
-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生理学》
- 大脑右半球切除十四年后对某些高级机能的观察《医学心理学》
-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生理学》
- 大内塞排脓散《备急千金要方》
-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生理学》
- 大牛角中仁散《备急千金要方》
-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生理学》
- 大怒猝倒《傅青主男科》
- 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医学心理学》
- 大怒吐血《傅青主男科》
- 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医学心理学》
- 大怒小产《傅青主女科》
- 大脑各叶症状群《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大傩之礼《中医词典》
- 大木皮《证类本草》
- 大衄《中医名词词典》
- 大拇指头《中医词典》
- 大衄《圣济总录》
- 大明散治一切风毒瓦斯眼,翳膜昏暗,眼睛涩疼,热泪时多。《博济方》
- 大衄《中医词典》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古今医统大全》
- 大衄《金匮翼》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古今医统大全》
- 大衄《血证论》
-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古今医统大全》
- 大疱性鼓膜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大虻虫丸《备急千金要方》
- 大疱性鼓膜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 大门《中医词典》
- 大疱性角膜病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医学心理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观点
- 第四章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二篇 临床心理
- 第四章 心理因素致病问题
- 第六章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
-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三节 消化道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四节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五节 内窥镜检查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七章 外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 第八章 妇产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与月经有关的心理问题
- 第二节 妊娠的心理问题
- 第三节 分娩的心理问题
- 第四节 分娩后的心理问题
- 第五节 妇产科手术中的心理问题
- 第九章 儿科临床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儿童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 第二节 儿童的异常行为
- 第三节 儿童心身疾病
- 第十章 临床其他各科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眼、耳鼻咽喉科中的心理问题
- 第二节 皮肤科的心身问题
- 第三节 口腔科的心理问题
- 第四节 癌症的心理问题
- 第十一章 临床评估与晤谈技术
- 第一节 临床评估
- 第二节 晤谈技术
- 第十二章 心理测验总则
- 第十三章 临床心理测验(一)
- 第十四章 临床心理测验(二)
- 第一节 投射技术
- 第二节 神经心理测验
- 第十五章 评定量表
- 第一节 适应行为量表
- 第二节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 第十六章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概述
-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 第十九章 心理治疗的分类
- 第二十章 专门心理治疗方法介绍
- 第一节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
- 第二节 认知领悟心理疗法
- 第三节 询者中心疗法
- 第四节 系统脱敏疗法
- 第五节 满灌疗法
- 第六节 厌恶疗法
- 第七节 标记奖励法
- 第八节 理性情绪疗法
- 第九节 气功疗法
- 第十节 生物反馈疗法
- 第十一节 家庭疗法
- 第十二节 悟践心理疗法
- 第十三节 催眠疗法
- 第二十一章 临床心理咨询
- 第三篇 变态心理
- 第二十二章 概论
- 第二十三章 心理过程障碍
- 第二十四章 人格障碍
- 第四篇 神经心理
- 第二十五章 概述
- 第二十六章 神经心理的研究和评定方法
- 第二十七章 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 第二十八章 神经心理学技术在脑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 第五篇 护理心理
- 第二十九章 护理心理学概述
-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 第三节 护士的心理品质与培养
- 第三十章 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 第一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 第二节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第三节 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 第三十一章 心理护理技艺
- 第一节 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
- 第二节 医护人员的语言与沟通技巧
- 第六篇 健康心理
- 第三十二章 健康心理学
- 第三十三章 儿童心理卫生
- 第一节 儿童心理卫生的一般问题
-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四章 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五章 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六章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七章 不同群体和特殊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八章 心理保健
- 第七篇 医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
- 第三十九章 药物心理学
- 第四十章 康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