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发热

《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于某。女,35岁,令狐村人。素为形瘦颧赤阴虚之体,今春分娩亡血过多,产后疲于教学之劳,以致阴血一亏再亏。近月余,每过午至夜半,身热如焚,五内俱沸,烦躁懊恢,难以成寐,且倦怠乏力,不耐繁劳,心悸头晕腰酸耳鸣,胃纳不振,大便干秘,口燥咽干,思饮喜冷。舌质红瘦,脉来细数。

审症察脉,发热由阴虚而起。盖其生产亡血,加之用脑劳心,阴血暗耗,致阴愈虚而阳愈亢,热自骨蒸,故欲饮冷以自救: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阴血不足,不能上承于心而心火独旺,是以心悸少寐;胃阴不充,故而纳谷呆滞。王冰“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热不解,屡清之而火不退者,阴不足也”之论,正合此病。原非实热,故不宜苦寒直折,当甘寒滋阴。

清热为宜,所谓补北泻南是也。若阴液得复,热自退矣,此求本之治也。然滋阴最慢,髓海难填,须有精卫之志。

愚公之顽。若三五剂不效,便改弦易辙,恐赤壁之焰,永不熄矣。拟方:

二地各12g 丹皮10g 知母10g 鳖甲15g 山药15g 麦冬15g 黄柏10g

7剂后,热渐减轻,连服18剂,热始退尽。

按:午后发热,一般为阴虚之热,然不可一概而论,如温病亦午后发热,其必兼有卫、气、营、血各阶段之症状;伤寒阳明病日晡潮热,必兼脐腹疼痛、拒压等里实症状;血虚肝郁亦有暮热现象,然必兼有胸胁苦满、脉象沉弦等郁结之症;湿热逗留气分,亦午后发热,其特点为汗出热不退,且有舌苔腻、脉滑数等症。故需细细辨析。察识同中之异,方不致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1. 阳虚发热《临证实验录》
  2. 阳虚发热《中医名词词典》
  3. 阳虚发热《中医词典》
  4. 阳虚耳聋证七 太阳九十八《伤寒悬解》
  5. 阳虚发热《友渔斋医话》
  6. 阳虚恶寒《金匮钩玄》
  7. 阳虚喉痹《中医词典》
  8. 阳虚恶寒《中医词典》
  9. 阳虚喉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0. 阳虚毒结证《临证实验录》
  11. 阳虚论治《虚损启微》
  12. 阳虚猝倒《傅青主男科》
  13. 阳虚门《寿世青编》
  14. 阳虚喘《中医词典》
  15. 阳虚喷嚏案《临证实验录》
  16. 阳虚《药症忌宜》
  17. 阳虚三夺统于脾《理虚元鉴》
  18. 阳虚《中医词典》
  19. 阳虚失血《中医词典》
  20. 阳虚《四圣心源》
  21. 阳虚失血《金匮翼》
  22. 阳虚《中医名词词典》
  23. 阳虚水泛《中医词典》
  24. 阳性秽疮秘方《华佗神方》
  25. 阳虚水肿《中医名词词典》
  26. 阳邪《中医词典》
  27. 阳虚体质养生法《中医饮食营养学》
  28. 阳邪《中医名词词典》
  29. 阳虚头痛《中医词典》
  30. 阳消《中医词典》
  31.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医法圆通》

《临证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