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证
某君,男,40岁。学识渊博,文章锦绣,而立之年,已晋升处级,可谓春风得意。惟不快者,全身皮肤瘙痒。
内服外治近十年终不得愈,近益痒甚,不得眠。于奇村疗养院温泉水疗一月,亦未减轻,由友人介绍来诊。
患者身圆体胖,大腹便便,面色晦黄如垢。背腹皮肤有鲜红丘疹新起者,有黄白脓疮已成者,有结痂者,有脱屑者。双手掌心皮肤增厚,粗糙,奇痒难忍。肩背皮下有硬结数枚,大如杏核。抚之不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自觉身重头沉,体倦乏力。胃纳可,大便溏而不畅,小便黄臭。皮肤虽痒多年,尚能忍受,年前大连出差,食海鲜过多,致瘙痒益剧,夜难入寐。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满而不痛。
审症察脉,此湿热蕴结证也,拟祛风利湿汤加味治之,嘱其清淡素食。戒绝酒荤。
浮萍15g 苍耳子15g 苦参15g 土茯苓15g 川军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车前子15g 七剂
二诊:沉重之躯略减,肤痒依旧,仍有大面积脱皮,脉舌如前。为求速效,拟十枣汤加减: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三诊:服后时许,上吐下泻,头汗淋漓,当晚瘙痒减轻,酣睡至晨。然湿热根深蒂固,如油入面,非朝夕可愈也。拟:
浮萍15g 苦参15g 土茯苓15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车前子15g 苡仁30g 栀子10g 川军10g 七剂
四诊:丘疹、脓疮、结痂、脱屑仍同时并存,苔黏腻,脉沉滑,湿热之邪犹盛也。复拟: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五诊:药后泻水尤多,谓称头重体倦大减,耳聪目明,皮肤微痒。谅邪已衰大半,拟小柴胡汤加味调之:
柴胡15g 茯苓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苦参15g 苡仁30g 车前子15g 半支莲15g 赤小豆30g 七剂
六诊:皮肤丘疹、脓疮、结痂已失,基本恢复如初,但仍有痒感,嘱守方续服。
共服药近百剂,体重减轻13kg ,自觉体轻神沛,一如十余年前。

-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 十枣汤九十五 方见《伤寒》《金匮悬解》
-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 十枣汤方《伤寒论》
-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 十枣汤方《医宗金鉴》
- 十枣汤证四 太阳百二十六《伤寒悬解》
- 十枣汤方《医宗金鉴》
- 十枣汤证治一条《伤寒贯珠集》
- 十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十枣丸《仁术便览》
- 十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十枣证《医学摘粹》
- 十枣汤(玉函)《张氏医通》
- 十指麻木《中医词典》
- 十枣汤《伤寒括要》
- 十指头《中医词典》
- 十枣汤《医方论》
- 十种丹毒《奇效简便良方》
- 十枣汤《时方妙用》
- 十种丹证《幼幼集成》
- 十枣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十种水蛊肿满喘促《奇效简便良方》
- 十枣汤《伤寒寻源》
- 十疰《中医词典》
- 十枣汤《医学心悟》
- 十疰丸《备急千金要方》
- 十枣汤《医方考》
- 十椎《中医词典》
《临证实验录》
- 发热
- 麻黄汤证
- 桂枝汤证
- 大青龙汤证
-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 小柴胡汤证其一
- 小柴胡汤证其二
- 小柴胡汤证其三
- 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一
- 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二
- 大柴胡汤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大承气汤证其一
- 大承气汤证其二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气虚发热其一
- 气虚发热其二
- 阳虚发热
- 阴阳两虚发热
- 恶寒
- 自汗
- 咳嗽
- 喘哮
- 喷嚏
- 咽痛
- 不食
- 心下痞
- 呃逆
- 呕吐
- 上吐下泻
- 胃癌
- 结胸
- 脘痛
- 腹胀
- 腹痛
- 胁痛
- 泄泻
- 五更泻
- 痢疾
- 黄疸
- 水肿
- 慢性肾炎
- 肾病综合征
- 淋证
- 癃闭
- 小便失禁
- 大使失禁
- 便秘
- 脱肛
- 齿衄
- 再障贫血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尿血
- 血精
- 消渴
- 阳痿
- 阴茎冷痛
- 头痛
- 眩晕
- 心悸
- 真心痛
- 失眠
- 梦交
- 脏躁
- 懊恼
- 颤抖
- 麻木
- 气厥
- 癫狂
- 痫病
- 崩漏
- 闭经
- 经期瘾疹
- 带下
- 不孕症
- 滑胎
- 妊娠恶阻
- 产后腹痛
- 盆腔包块
- 乳癖
- 惊风后遗症
- 荨麻疹
- 牛皮癣
- 狐蜮
- 目赤胂痛
- 瘰疬
- 牙痛
- 臂痛
- ■囊
- 腰背痛
- 腿痛
- 鱼口
- 足跟痛
- 脉管炎
- 阴虱
- 附:寄生虫病聊谈录
- 无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