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发热其一

《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赵某,女,40岁,奇村人。上午身热已逾三月,手足心尤甚。常欲掌心贴壁,以取快于一时。午后,热势渐退。

全身倦怠,乏力欲寐,饮食少思,口不干,不苦。视其体胖面腴,舌质淡白,苔薄白,诊得脉来沉细。

脉症相参,发热乃中阳虚弱,元气外越,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之少火不足也。因劳累过度,中气损伤,少火失养而外越,故而发热也。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之旨,及先哲“壮火不可纵,少火不可抑”之说,拟施甘温除热法。

党参15g 白术15g 黄芪30g 当归10g 附子6g 白芍10g 炙草6g 生姜6片红枣5枚三剂

二诊:热稍减,原方加附子至9g ,三剂。

三诊:热退,神沛,纳增。嘱其继服三剂。

按:阳气虚弱,则阴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离宫自燃,故见上述热象。午前属阳,阳气为用,故阳气虚损者症状上午较甚。循阳生则阴长,气旺能生血,血足火自降之理,用辛甘大热之品,补阳气以生阴血,诸症得以痊愈。

若阴虚火旺,则绝非本法所宜。

李映淮老师评语:阳虚发热,以气虚症状着眼,治宜甘温除热。如用附子,应有畏寒喜温,甚者手足发冷等症状。此例手足心热,似无用附子之必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1. 气虚发热其一《临证实验录》
  2. 气虚发热其二《临证实验录》
  3. 气虚腹痛《中医词典》
  4. 气虚发热《竹林女科证治》
  5. 气虚腹痛《症因脉治》
  6. 气虚耳鸣《中医词典》
  7. 气虚喉痛《中医词典》
  8. 气虚耳聋《中医词典》
  9. 气虚滑胎《中医词典》
  10. 气虚短气《症因脉治》
  11. 气虚经行先期《中医词典》
  12. 气虚短气《中医词典》
  13. 气虚厥《中医词典》
  14. 气虚猝倒《傅青主男科》
  15. 气虚咳嗽《中医词典》
  16. 气虚喘逆《症因脉治》
  17. 气虚咳嗽《症因脉治》
  18. 气虚喘逆《中医词典》
  19. 气虚劳复《中医词典》
  20. 气虚喘《中医词典》
  21. 气虚劳伤《症因脉治》
  22. 气虚成瘤《医门补要》
  23. 气虚淋《中医词典》
  24. 气虚不摄《中医词典》
  25. 气虚热《中医词典》
  26. 气虚不溃《正体类要》
  27. 气虚身热《中医词典》
  28. 气虚不溃《正体类要》
  29. 气虚痰《中医词典》
  30. 气虚补之《痰火点雪》
  31. 气虚头痛《中医词典》

《临证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