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咳

《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李某,女,45岁。咳嗽3年余,一日咳嗽3~7次,每次约3分钟,无痰,咳时两胁及少腹牵引疼痛,剧则呕吐鼻衄,有似小儿百日咳状,杂治不效。询知饮食一般,大便干秘,二三天一次,眩晕腰困,口苦思冷。舌质淡红少苔,脉象沉弦。

观其脉症,知为肝咳,由肝火犯肺,木反侮金而来,拟四逆散加减:

白芍15g 柴胡10g 甘草6g 桑白皮15g 地骨皮15g 瓜蒌15g 苏子15g 青黛3g 乌梅15g 三剂

二诊:咳嗽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脉沉弦,左尺弱。脉弦主肝旺,尺弱示肾虚。木反侮金者,乃水不涵木也。当补肾养肝。滋水涵木。若津液上承,肺气自会清肃下降。不治咳而咳自止也。拟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24g 山药12g 乌梅10g 茯苓10g 白芍15g 甘草10g 苏子15g 丹皮10g 五剂

三诊:咳大减,日仅一次,时仍呕吐。近偶触右耳门穴,即引发咳嗽,视之不红不肿,惟不可抚按。疑似风热内郁,故而一触即发。拟宣肺散热之麻杏甘石汤试之:

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3g 桑叶10g 蝉衣10g 桔梗10g 芦根10g 二剂

四诊:仅服一剂,咳嗽无减反增,一日可达六七次,悉知用药有误,复拟滋肾柔肝法:

沙参15g 麦冬15g 乌梅15g 白芍15g 柴胡15g 黄芩10g 苏子15g 甘草10g 羚羊粉2g (冲)三剂

五诊:咳嗽复减,嘱守方续服三剂。

按:《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本案属肝咳,初拟清肝之剂业已见效,后宗肝肾同源之理,予以滋肾柔肝,症状得以缓减,是为本病之有效治则。中途惑于触及耳门穴致咳一症,另辟蹊径。误用宣散,致咳嗽增剧,实乃治肝咳之教训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论,经此一失,体味尤深。至于触及耳门穴便咳(愈后触时仍咳),是何原因,余仍不识。(凌波补识:此是因为耳神经与咳嗽的神经反射有相关联,往往有外耳道的炎症或异常时可导致咳嗽就是此理。另食道下端亦有相关的感受器,故见咳不止咳,中西医同理。余即治疗一例干咳旁人久治不愈,余予制酸药愈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1. 肝咳《临证实验录》
  2. 肝咳《中医名词词典》
  3. 肝咳《中医词典》
  4. 肝开窍于目《中医名词词典》
  5. 肝劳《中医名词词典》
  6. 肝厥头晕之方《金匮翼》
  7. 肝劳《圣济总录》
  8. 肝厥头痛《金匮翼》
  9. 肝劳《中医词典》
  10. 肝厥头痛《中医名词词典》
  11. 肝劳《备急千金要方》
  12. 肝厥《吴鞠通医案》
  13. 肝劳《校注医醇剩义》
  14. 肝厥《凌临灵方》
  15. 肝劳《中医眼科学》
  16. 肝厥《中医词典》
  17. 肝劳论一首《外台秘要》
  18. 肝厥《中医名词词典》
  19. 肝劳虚寒方五首《外台秘要》
  20. 肝绝《中医词典》
  21. 肝劳虚热方四首《外台秘要》
  22. 肝决《中医词典》
  23. 肝痨《中医词典》
  24. 肝疽《丁甘仁医案》
  25. 肝镰状韧带《人体解剖学》
  26. 肝静脉《临床肝移植》
  27. 肝脉《中医词典》
  28. 肝惊《中医词典》
  29. 肝脉歌《脉诀乳海》
  30. 肝经主病《幼科发挥》
  31. 肝脉见于三部歌《脉诀乳海》

《临证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