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证

《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杨某,女,56岁,余乡人也。肝气素有郁结,常心下作痛,纳呆化迟,泛酸嘈杂,呕血便黑。市某院钡餐造影,诊断为胃溃疡。抗酸、解痉药坚持服用,症状时轻时重,终未休止。一医谓脾胃虚弱无力运化,配服人参健脾丸,症状仍旧。前日心下又痛,较往尤剧,前医又视为肝气犯胃,投用芳香理气、舒肝止痛之品,疼痛依然。

观其面色晦暗,憔悴浮肿,目眶黑如烟熏,舌苔黄且厚腻,便疑痰饮为患。遂按迹寻踪,顺藤摸瓜,询知痛时脘腹上下攻窜,苦不堪言,惨号之声可达四邻。呕吐狼藉,吐后痛可暂缓。肠间水声沥沥,三日未得更衣。诊其腹。

心下手不可近。切其脉,沉滑有力。至此益信痰饮无疑,即《金匮要略》之留饮也。《医学正传》云:“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所述与本案契合不二,故宜大张讨伐,攻逐饮邪,以缓其痛。以其三日不便,且无痛利反快之状,故不用《金匮》甘遂半夏汤而投十枣汤加味,拟:

甘遂6g 大戟6g 芫花6g 川军10g 黄柏6g 白术15g 大枣10枚一剂

病家持方买药,某院医师、药师均谓处方峻猛,误服凶危立见。病家疑虑难决,鉴于剧痛不止,苦于更无良法,勉强服之。一时许,腹痛益甚,居家惊慌失措,派人来询,余谓药病相争,岂能不痛,稍顷便停。又约半时,暴泻水便数行,疼痛果止。后拟小柴胡汤二陈汤善后。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今肝郁脾伤,痰饮遂成,留积心下,上逆造反,故见腹痛、呕吐等症象。

此案本于肝郁脾伤,标在留饮为患。急则治其标,故用遂、戟、芫峻剂攻下,川军、黄柏以去积热,白术大枣甘温护胃,药少而力专也。

枣汤加川军、黄柏、白术名小胃丹,系《丹溪心法》治热痰、湿痰之方。大凡峻烈之品,奏效多速,畏而不用,岂非因噎废食。投时固须方证相吻,慎之再慎也。

李映淮老师评语:小胃丹大陷胸汤均属峻烈之剂,用时宜相互比较,细品二者之别。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1.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2.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3. 十枣汤证四 太阳百二十六《伤寒悬解》
  4.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5. 十枣汤证治一条《伤寒贯珠集》
  6.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7. 十枣丸《仁术便览》
  8. 十枣汤证《临证实验录》
  9. 十枣证《医学摘粹》
  10. 十枣汤九十五 方见《伤寒》《金匮悬解》
  11. 十指麻木《中医词典》
  12. 十枣汤方《伤寒论》
  13. 十指头《中医词典》
  14. 十枣汤方《医宗金鉴》
  15. 十种丹毒《奇效简便良方》
  16. 十枣汤方《医宗金鉴》
  17. 十种丹证《幼幼集成》
  18. 十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19. 十种水蛊肿满喘促《奇效简便良方》
  20. 十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21. 十疰《中医词典》
  22. 十枣汤(玉函)《张氏医通》
  23. 十疰丸《备急千金要方》
  24. 十枣汤《伤寒括要》
  25. 十椎《中医词典》
  26. 十枣汤《医方论》
  27. 十子丸《奇方类编》
  28. 十枣汤《时方妙用》
  29. 十子丸《回生集》
  30. 十枣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31. 十字韧带损伤《骨科学》

《临证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