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下注证

《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张某,26岁,辛庄人。素体健身强,药不沾唇。忽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已两月余。某医让服三肾丸一月,药未毕。痿软反益甚。询知身重嗜睡,头闷耳鸣,阴囊潮湿多汗。小便黄赤。舌淡红,苔黄腻。切其脉,弦滑略数。

脉症相参,绝非肾阳虚衰之痿,何况正于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之时。弦脉应肝,滑为湿盛,数为火旺。身重尿黄,阴囊多汗,皆为湿热下注之象。盖素喜肥甘,以酒为浆,久而久之,湿热蕴结,下注肝肾,下焦失于宣泄,伤筋而痿也。故叶天士谓:“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而不坚举。”此证投以温补,无异于抱薪救火,助纣为虐。治宜清热利湿,假水道以解困宗筋。拟:

知母10g 黄柏10g 龙胆草10g 茯苓15g 泽泻10g 苡仁30g 车前子30g 柴胡10g

并嘱戒饮酒,少肥甘,节晚餐。

连服5剂,诸症减轻,续服12剂,复可昂首扬眉矣。

按:阳痿一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因受张景岳“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之影响,治疗上多使用温补肾阳一法,开口即鹿茸海马,动笔则蛤蚧、三肾。直至今日,补肾壮阳以治阳痿之广告,仍接连不断,足见其影响之深。阳痿患者,或自找江湖郎中诊治,或自购广告药品,致病情加重者屡见不鲜。以上五案,皆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愿同道广开思路,辨证施治。并望患者一勿讳疾忌医。二勿受惑于广告而轻率壮阳。

余听鸿先生论痿,强调干湿二字,曰:“花卉菜蔬,过湿则痿,过燥则痿。人之痿而不振,亦为干湿二字尽矣。

看痿之干湿,在肉之削与不削,肌肤之枯润,一目了然。

如肉肿而润,筋脉弛缓,痿而无力,其病在湿,当以利湿,祛风燥湿。其肉削肌枯,筋脉拘缩,痿而无力,其病在干,当养血润燥舒筋。”此说泛指痿证,同亦包括阳痿。上列五案,或直接,或间接,总因干湿所致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实验录》书籍目录
  1. 湿热下注证《临证实验录》
  2. 湿热下注(下焦湿热)《中医名词词典》
  3. 湿热眩晕《中医词典》
  4. 湿热下注《中医词典》
  5. 湿热牙痛《中医词典》
  6. 湿热痿软《症因脉治》
  7. 湿热腰痛《中医词典》
  8. 湿热痿《中医词典》
  9. 湿热腰痛《明医指掌》
  10. 湿热头痛秘方《华佗神方》
  11. 湿热腰痛《症因脉治》
  12. 湿热头痛《金匮翼》
  13. 湿热腰痛《金匮翼》
  14. 湿热头痛《中医词典》
  15. 湿热证《儿科萃精》
  16. 湿热身肿《症因脉治》
  17. 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温病正宗》
  18. 湿热身肿《中医词典》
  19. 湿疝《中医词典》
  20. 湿热疝《明医指掌》
  21. 湿伤脾阳《中医词典》
  22. 湿热呕吐《症因脉治》
  23. 湿伤脾阴《中医词典》
  24. 湿热呕吐《中医词典》
  25. 湿胜阳微《中医名词词典》
  26. 湿热疟《症因脉治》
  27. 湿胜阳微《中医词典》
  28. 湿热疟《中医词典》
  29. 湿胜则濡泻《中医名词词典》
  30. 湿热内蕴《中医词典》
  31. 湿胜自汗《明医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