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下注证
张某,26岁,辛庄人。素体健身强,药不沾唇。忽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已两月余。某医让服三肾丸一月,药未毕。痿软反益甚。询知身重嗜睡,头闷耳鸣,阴囊潮湿多汗。小便黄赤。舌淡红,苔黄腻。切其脉,弦滑略数。
脉症相参,绝非肾阳虚衰之痿,何况正于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之时。弦脉应肝,滑为湿盛,数为火旺。身重尿黄,阴囊多汗,皆为湿热下注之象。盖素喜肥甘,以酒为浆,久而久之,湿热蕴结,下注肝肾,下焦失于宣泄,伤筋而痿也。故叶天士谓:“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而不坚举。”此证投以温补,无异于抱薪救火,助纣为虐。治宜清热利湿,假水道以解困宗筋。拟:
知母10g 黄柏10g 龙胆草10g 茯苓15g 泽泻10g 苡仁30g 车前子30g 柴胡10g
并嘱戒饮酒,少肥甘,节晚餐。
连服5剂,诸症减轻,续服12剂,复可昂首扬眉矣。
按:阳痿一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因受张景岳“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之影响,治疗上多使用温补肾阳一法,开口即鹿茸、海马,动笔则蛤蚧、三肾。直至今日,补肾壮阳以治阳痿之广告,仍接连不断,足见其影响之深。阳痿患者,或自找江湖郎中诊治,或自购广告药品,致病情加重者屡见不鲜。以上五案,皆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愿同道广开思路,辨证施治。并望患者一勿讳疾忌医。二勿受惑于广告而轻率壮阳。
余听鸿先生论痿,强调干湿二字,曰:“花卉菜蔬,过湿则痿,过燥则痿。人之痿而不振,亦为干湿二字尽矣。
看痿之干湿,在肉之削与不削,肌肤之枯润,一目了然。
如肉肿而润,筋脉弛缓,痿而无力,其病在湿,当以利湿,祛风燥湿。其肉削肌枯,筋脉拘缩,痿而无力,其病在干,当养血润燥舒筋。”此说泛指痿证,同亦包括阳痿。上列五案,或直接,或间接,总因干湿所致也。

- 湿热下注证《临证实验录》
- 湿热下注(下焦湿热)《中医名词词典》
- 湿热眩晕《中医词典》
- 湿热下注《中医词典》
- 湿热牙痛《中医词典》
- 湿热痿软《症因脉治》
- 湿热腰痛《中医词典》
- 湿热痿《中医词典》
- 湿热腰痛《明医指掌》
- 湿热头痛秘方《华佗神方》
- 湿热腰痛《症因脉治》
- 湿热头痛《金匮翼》
- 湿热腰痛《金匮翼》
- 湿热头痛《中医词典》
- 湿热证《儿科萃精》
- 湿热身肿《症因脉治》
- 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温病正宗》
- 湿热身肿《中医词典》
- 湿疝《中医词典》
- 湿热疝《明医指掌》
- 湿伤脾阳《中医词典》
- 湿热呕吐《症因脉治》
- 湿伤脾阴《中医词典》
- 湿热呕吐《中医词典》
- 湿胜阳微《中医名词词典》
- 湿热疟《症因脉治》
- 湿胜阳微《中医词典》
- 湿热疟《中医词典》
- 湿胜则濡泻《中医名词词典》
- 湿热内蕴《中医词典》
- 湿胜自汗《明医指掌》
《临证实验录》
- 发热
- 麻黄汤证
- 桂枝汤证
- 大青龙汤证
-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 小柴胡汤证其一
- 小柴胡汤证其二
- 小柴胡汤证其三
- 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一
- 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二
- 大柴胡汤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大承气汤证其一
- 大承气汤证其二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气虚发热其一
- 气虚发热其二
- 阳虚发热
- 阴阳两虚发热
- 恶寒
- 自汗
- 咳嗽
- 喘哮
- 喷嚏
- 咽痛
- 不食
- 心下痞
- 呃逆
- 呕吐
- 上吐下泻
- 胃癌
- 结胸
- 脘痛
- 腹胀
- 腹痛
- 胁痛
- 泄泻
- 五更泻
- 痢疾
- 黄疸
- 水肿
- 慢性肾炎
- 肾病综合征
- 淋证
- 癃闭
- 小便失禁
- 大使失禁
- 便秘
- 脱肛
- 齿衄
- 再障贫血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尿血
- 血精
- 消渴
- 阳痿
- 阴茎冷痛
- 头痛
- 眩晕
- 心悸
- 真心痛
- 失眠
- 梦交
- 脏躁
- 懊恼
- 颤抖
- 麻木
- 气厥
- 癫狂
- 痫病
- 崩漏
- 闭经
- 经期瘾疹
- 带下
- 不孕症
- 滑胎
- 妊娠恶阻
- 产后腹痛
- 盆腔包块
- 乳癖
- 惊风后遗症
- 荨麻疹
- 牛皮癣
- 狐蜮
- 目赤胂痛
- 瘰疬
- 牙痛
- 臂痛
- ■囊
- 腰背痛
- 腿痛
- 鱼口
- 足跟痛
- 脉管炎
- 阴虱
- 附:寄生虫病聊谈录
- 无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