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证
栗某,女,25岁,南高人。眩晕、泄泻半年余,时轻时重,终不愈。眩晕时如步云上,感觉天旋地转,眼前冒花,若可自控,便主动卧倒,失控则跌仆倒地,呼唤不应,移时方醒。每眩晕前,必里急泄泻。痛泻止,眩晕亦止,观其面色萎黄,舌淡红少苔。询知纳呆化钝,体倦乏力,动则汗出。切得脉象沉而弦细。诊腹,腹软无压痛。
脉症分析:脾胃居中州,司升降,主运化。先哲云:脾主升,胃主降,太阴脾土之升,靠肝之条达:阳明胃土、之降,赖肺之清肃。今眩晕、自汗为中土虚弱,痛泻、滕弦系肝木横逆,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补中健脾,调肝理肺为治本病之大法。拟东垣补中益气汤加苏子理气降浊,增白芍平肝缓急:
党参15g 白术15g 黄芪30g 炙草6g 陈皮10g 当归10g 升麻4.5g 柴胡4.5g 苏子10g 白芍15g
连服六剂,半年之疾,荡然无存。

- 补中益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 补中益气汤去当归方《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 补中益气汤论《医贯》
- 补种《儿科萃精》
- 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医学读书记》
- 补种《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方《临症验舌法》
- 补注《明医杂着》序《明医杂着》
-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方《医方考》
- 补注本草奏敕《证类本草》
- 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 补注所引书传《证类本草》
- 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 补壮元阳《圣济总录》
- 补中益气汤(东垣)《虚损启微》
- 捕屎虫《外科全生集》
- 补中益气汤《时方歌括》
- 哺儿法《幼幼新书》
- 补中益气汤《瘴疟指南》
- 哺儿法《证治准绳·幼科》
- 补中益气汤《医方论》
- 哺儿法三首《外台秘要》
-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哺儿方《济阴纲目》
- 补中益气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哺露《中医词典》
- 补中益气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哺露《医学纲目》
- 补中益气汤《周慎斋遗书》
- 哺露《幼幼新书》
《临证实验录》
- 发热
- 麻黄汤证
- 桂枝汤证
- 大青龙汤证
-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 小柴胡汤证其一
- 小柴胡汤证其二
- 小柴胡汤证其三
- 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一
- 小柴胡合白虎汤证其二
- 大柴胡汤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大承气汤证其一
- 大承气汤证其二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气虚发热其一
- 气虚发热其二
- 阳虚发热
- 阴阳两虚发热
- 恶寒
- 自汗
- 咳嗽
- 喘哮
- 喷嚏
- 咽痛
- 不食
- 心下痞
- 呃逆
- 呕吐
- 上吐下泻
- 胃癌
- 结胸
- 脘痛
- 腹胀
- 腹痛
- 胁痛
- 泄泻
- 五更泻
- 痢疾
- 黄疸
- 水肿
- 慢性肾炎
- 肾病综合征
- 淋证
- 癃闭
- 小便失禁
- 大使失禁
- 便秘
- 脱肛
- 齿衄
- 再障贫血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尿血
- 血精
- 消渴
- 阳痿
- 阴茎冷痛
- 头痛
- 眩晕
- 心悸
- 真心痛
- 失眠
- 梦交
- 脏躁
- 懊恼
- 颤抖
- 麻木
- 气厥
- 癫狂
- 痫病
- 崩漏
- 闭经
- 经期瘾疹
- 带下
- 不孕症
- 滑胎
- 妊娠恶阻
- 产后腹痛
- 盆腔包块
- 乳癖
- 惊风后遗症
- 荨麻疹
- 牛皮癣
- 狐蜮
- 目赤胂痛
- 瘰疬
- 牙痛
- 臂痛
- ■囊
- 腰背痛
- 腿痛
- 鱼口
- 足跟痛
- 脉管炎
- 阴虱
- 附:寄生虫病聊谈录
- 无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