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免疫原性基础
免疫原性是抗原最重要的性质,一种抗原能否成功地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质、宿主的反应性和免疫方式。这里重点叙述抗原自身的因素。
(一)异物性
正常成熟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区别宿主自身物质与非自身物质,对自身物质一般不产生免疫应答,只对非自身物质产生免疫应答。抗原通常是非自身的物质。对人,病原微生物及其部分产物、动物血清蛋白及异体组织细胞等都是良好的抗原。这种免疫学识别不以物质的空间位置来判断,而以淋巴细胞是否认识为标准;所以有时自身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
不同物质之间的抗原性差别取决于它们化学上的异质性,这是免疫识别的物质基础。一般,物质来源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差别越大,抗原性也就越强;而亲缘关系越近,抗原性越弱。最好的例子是器官移植:异种移植物排斥强烈,不能存活;同种移植物排斥较弱,可存活一定期限;而自身移植物不排斥,可长期存活。再如鸭血清蛋白对鸡是弱抗原,而对家兔则是强抗原;许多哺乳动物同源组织的蛋白,例如甲状腺球蛋白、脑、睾丸和胎盘组织等均具有相同的器官特异性,就是由于这些物质在种系进化过程中分化程度低,结构差异较小的缘故。
(二)分子大小
分子大小可影响物质的免疫原性形成,一个有效免疫原的分子量大多在10kD以上;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这可能是因高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易形成胶体,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另外,大分子物质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所含有效抗原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地多。
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大,一般多在10kD之上,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糖类物质分子量较小,多数单糖不具有免疫原性;而聚合成多糖时可以成为抗原。但是分子量10kD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例如明胶的分子量高达100kD但免疫原性极弱,而胰岛素的分子量仅仅5734,却有免疫原性。
(三)化学结构
免疫原性的形成还要求分子的化学结构复杂。直链结构的物质一般缺乏免疫原性,多支链或带状结构的物质容易成为免疫原,球形分子比线形分子的免疫原性强。人工合成的单一氨基酸的线性聚合物(例如多聚L-赖氨酸和多聚L-谷氨酸)无免疫原性,但多种氨基酸的随机线性共聚物可具有免疫原性,且其免疫原性随共聚物中氨基酸种类的增加而增强,加入芳香族氨基酸的效果更明显。上述大分子明胶就是无分支的直链结构,又缺乏环状基团,所以免疫原性微弱;若在分子中连上2%的酪氨酸,就会明显增强明胶的免疫原性。
(四)其他因素
1.宿主反应性不同种动物,甚至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应答性差别很大,这与不同的遗传性(详见第六章)、生理状态(见第七章)及个体发育(见第二十七章)等因素有关。
2.免疫方式包括抗原进入的途径、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使用等因素(详见第十章)也可影响免疫应答。
总之,只有用良好的抗原免疫机体,并且宿主处于较好的生理状态,免疫方式又较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引起免疫应答。此时抗才真正具有了免疫原性。

- 免疫原性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原性的化学基础《医学免疫学》
- 免疫增强剂《医学免疫学》
-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医院药学》
- 免疫原的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增强药《药理学》
- 免疫预防《医学微生物学》
- 免疫增强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医学免疫学》
- 免疫与变态反应《医学微生物学》
-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免疫增殖病的分类《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粘附作用《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的过程《医学免疫学》
- 免疫治疗《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免疫应答的概念《医学免疫学》
- 免疫治疗学《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医学免疫学》
- 免疫浊度法《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医学免疫学》
- 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免疫应答《医学免疫学》
- 娩出《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免疫应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面《经络全书》
-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面《中医词典》
-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面《新修本草》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绪论
- 免疫学基础
- 第一章 抗原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四章 免疫系统
-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七章 免疫应答
- 第八章 免疫应答
- 免疫学技术
-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
- 第十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 第十一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十二章 沉淀反应
-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 第十三章 凝集反应
- 第十四章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十五章 酶免疫技术
-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 第二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 第三节 ELISA的原理和类型
- 第四节 ELISA的技术要点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 第六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 第十六章 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 第十八章 发光免疫技术
- 第十九章 金免疫技术
-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 第二十一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 第二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
- 免疫学检验
- 第二十四章 变态反应的检验
- 第二十五章 自身免疫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六章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 第二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