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HCⅠ类分子
(一)Ⅰ类分子的结构
人类的类分子由HLA的A、B、C、E、F、G、H、K和L等基因编码;但因后几类基因的性质和作用尚不清楚,所以目前所称的类分子主要指HLA-A、B、C位点的抗原。
Ⅰ类分子是由非共价键连接的两条肽链组成的糖蛋白;其中一条称为重链或α链,另一条为轻链或称为β2微球蛋白(β2m)。α链的分子量为44kD,结构呈多态性;其羧基端穿过细胞膜,伸入胞浆之中,氨基端则游离于细胞膜外(图6-3)。α链的膜外区肽段折叠形成三个功能区,分别称为α1、α2、和α3区;每个功能区约含90个氨基酸残基,其结构与Ig相似;α1和α2区的氨基酸顺序变化较大,决定着Ⅰ类分子的多态性。β2m不MHC基因编码,而是第15号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编码的产物,分子量12kD。其结构与Ig恒定区(CH3)有较大同源性,属于Ig超族成员,没有同种异型决定簇,但具有种属特异性。β2m不穿过细胞膜,也不与细胞膜接触,而是以非共价形式附着于α3的功能区上。虽然β2m不直接参与Ⅰ类分子的抗原递呈过程,但是它能促进内质网中新合成的Ⅰ类分子向细胞表面运输,并对稳定Ⅰ类分子的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图6-3HLA分子结构示意图
利用X线结晶衍射图分析,阐明了Ⅰ类分子的三维结构:α1和α2功能区共同构成了槽形的抗原肽段结合部位,来自α1和α2的8条反向平行的β片层结构组成槽的底部;而α1和α2功能区的其余部分各自形成一个α-螺旋,两条螺旋相互毗邻,相互平行,在分子的远端共同构成槽的侧壁;槽的底部和侧壁体现Ⅰ类分子的多肽性,也决定了Ⅰ类分子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α3功能区具有与CD8分子结合的空间构型(图6-4)。
图6-4HLAⅠ类分子多肽折迭立体结构示意图
A:侧面观;B:上面观
Ⅰ类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没有抗体和TCR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高。Ⅰ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能够容纳8~10个氨基酸长度的抗原片段,其抗原结合点主要与氨基酸顺序相对恒定的抗原肽段的骨干结合,而将抗原肽段上多变的氨基酸侧链处于游离状态;这些侧链却能与TCR和抗体结合。每个细胞表面可以表达约106个Ⅰ类分子,每个Ⅰ类分子都能与相当各类的抗原肽段结合。因此每个细胞都具有同时递呈许多不同抗原的潜力,从而保证一个正常的个体对绝大多数抗原发生Ⅰ类限制性的免疫应答。
(二)Ⅰ类分子的分布和功能
MHCⅠ类分子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但不同组织细胞的表达水平差异很大:淋巴细胞表面Ⅰ类抗原的密度最高,肾、肝、肺、心及皮肤次之,肌肉、神经组织和内分泌细胞上抗原最少,而成熟红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上未能检出,血清、尿液中及初乳等体液中也有可溶性形式存在的Ⅰ类抗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在体内外均可增强各种细胞对Ⅰ类分子的表达。
Ⅰ类分子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对CD8+T细胞的抗原识别功能起限制性作用,也就是参与向CD8+T细胞递呈抗原的过程。CD8+T细胞只能识别与相同Ⅰ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为内源性的细胞抗原,如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这种现象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当病毒感染了某个细胞,病毒抗原可被分解成一些短肽片段,后者与在内质网中合成的Ⅰ类分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才能被CD8+T细胞识别。Ⅰ类分子主要介导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也是重要的移植抗原。

- MHCⅠ类分子《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MHC(Ir基因)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医学免疫学》
- MHCⅡ类分子《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MHC I类、Ⅱ类基因的结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HC参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erkel细胞癌的免疫细胞化学诊断《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MHC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enkes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MHC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CSF《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HC对免疫应答遗传控制研究的基本条件《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CP-1/MCAF《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HC对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约束)作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arinesco–Sjogren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MHC分子《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Marchiafave–Bignami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MHC分子的功能《医学免疫学》
- M13噬菌体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动脉粥样硬化》
-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N胆碱受体激动药《药理学》
-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传染病》
- MHC扩展单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医学遗传学基础》
- MHC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医学统计学》
- MHC在医学上的意义《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M《生理学》
- MHC中的单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伤寒说意》
- Millard–Gubler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绪论
- 免疫学基础
- 第一章 抗原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四章 免疫系统
-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七章 免疫应答
- 第八章 免疫应答
- 免疫学技术
-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
- 第十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 第十一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十二章 沉淀反应
-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 第十三章 凝集反应
- 第十四章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十五章 酶免疫技术
-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 第二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 第三节 ELISA的原理和类型
- 第四节 ELISA的技术要点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 第六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 第十六章 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 第十八章 发光免疫技术
- 第十九章 金免疫技术
-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 第二十一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 第二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
- 免疫学检验
- 第二十四章 变态反应的检验
- 第二十五章 自身免疫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六章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 第二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