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agglutination)现象。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人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至1900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凝集试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两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层离子云。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之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愈大,Z电位也就愈大。Z电位使颗粒相互排斥。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但当抗体分子太少,不足以克服相当厚度的离子云层时,则不能使颗粒聚集。因此在凝集反应中,IgM类抗体的作用比IgG类抗体要大数百倍,所以IgG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即不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不完全的含义是:可与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量较小,不能起到由桥联作用而形成的可见凝集现象。在试验过程中,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加蛋白质或电解质,降低溶液中离子强度以缩短颗粒间的距离;增加试液的粘滞度,如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等;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改变细胞的表面化学结构;以离心方法克服颗粒间的排斥等。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对倍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在免疫学技术中,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球蛋白参与的凝集试验是两种特殊的凝集反应。

- 凝集反应的特点《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
- 凝集素《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凝产《中医词典》
- 凝集素的特性《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凝产《中医词典》
- 凝集素的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凝抱固丹田法《痰火点雪》
- 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柠檬益母茶《茶饮保健》
- 凝集素受体《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凝集素在免疫细胞化学中的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柠檬茶《茶饮保健》
- 凝胶《医用化学》
- 宁志丸《是斋百一选方》
- 凝胶的几种性质《医用化学》
- 宁志丸《医方考》
- 凝胶的形成《医用化学》
- 宁志丸《目经大成》
- 凝胶过滤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宁志膏《普济本事方》
- 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宁志膏《是斋百一选方》
- 凝神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宁志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凝水石《神农本草经》
- 宁志膏《妇人大全良方》
- 凝水石《本草纲目》
- 宁原《中医词典》
- 凝水石《雷公炮炙论》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绪论
- 免疫学基础
- 第一章 抗原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四章 免疫系统
-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七章 免疫应答
- 第八章 免疫应答
- 免疫学技术
-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
- 第十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 第十一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十二章 沉淀反应
-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 第十三章 凝集反应
- 第十四章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十五章 酶免疫技术
-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 第二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 第三节 ELISA的原理和类型
- 第四节 ELISA的技术要点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 第六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 第十六章 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 第十八章 发光免疫技术
- 第十九章 金免疫技术
-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 第二十一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 第二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
- 免疫学检验
- 第二十四章 变态反应的检验
- 第二十五章 自身免疫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六章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 第二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