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免疫金的特性和制备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书籍目录

(一)免疫金的特性

胶体金可以和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物质结合,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习惯上将胶体金结合蛋白质的复合物称为金探针。用于免疫测定时胶体金多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或抗体)结合,这类胶体金结合物常称为免疫金复合物,或简称免疫金(immunogold)。

胶体金与蛋白质结合的机制尚有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物理吸附性的。胶体金颗粒带有一层表面阴性电荷,与蛋白质表面的阳性电荷通过静电感应相附。因此环境pH和离子强度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其他如胶体金颗粒的大小、蛋白质的分子量及蛋白质浓度等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吸附。

(二)免疫金的制备

1.用0.2mol/LK2CO3或0.1mol/LHC1调节胶体金溶液的pH至选定值。原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略为偏碱。但通常最适反应pH往往需经多次试验才能确定。

在调节胶体金的pH值时应注意,胶体金会阻塞pH计的电极,不可直接将电极插入胶体金溶液中,宜先用终浓度为0.15的聚乙二醇(PEG,20000)稳定胶体金后,再胶体金的pH值。

2.将1/10体积的合适浓度的蛋白质溶液加于胶体金溶液中,放置室温反应2~5min。

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胶体金聚沉,因此待标记蛋白质溶液若含有较高的离子浓度,应在标记前先对低离子强度的蒸馏水透析去盐。

3.加入浓度为0.2%的PEG或BSA以饱和游离的胶体金。

4.离心分离,去除上清液中未结合的蛋白质。离心条件视胶体金颗粒的粒径而异:对5nm金颗粒可选用40000r/min离心1h;8nm金颗粒用25000r/min离心45min;14nm金颗粒用25000r/min离心30min,40nm金颗粒用15000r/min离心30min。

5.轻吸上清液。沉淀用含PEG或BSA的缓冲液悬浮,恢复原体积后再离心。如此洗涤2~4次。以彻底除去未结合的蛋白质。

6.免疫金复合物最终用稀释液配制成工作浓度保存。稀释液通常是加入稳定剂的缓冲液。缓冲溶液常用中性的PBS或Tris缓冲液。

多种蛋白质、葡聚糖、PEG2000、明胶等均为良好的高分子稳定剂,PEG和BSA是最常用的稳定剂。稳定剂有两大作用:一为保护胶体金的稳定性,使之便于长期保存;二为防止或减少免疫金复合物的非特异性吸附反应。稳定剂的合理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不适当的稳定剂有时也会导致非特异性反应。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书籍目录
  1. 免疫金的特性和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染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3. 免疫金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4.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5. 免疫金及免疫金银技术的优点《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6. 免疫胶体金银细胞化学染色的固定剂选择《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7. 免疫金技术发展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8. 免疫记忆《医学免疫学》
  9. 免疫金探针的鉴定《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0. 免疫火箭电泳法《动脉粥样硬化》
  11. 免疫金银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2. 免疫活性细胞及其肿瘤的免疫细胞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3. 免疫金银染色《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4. 免疫和免疫反应《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5. 免疫酶细胞化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6. 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7. 免疫耐受的机制《医学免疫学》
  18. 免疫功能障碍《病理生理学》
  19.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医学免疫学》
  20. 免疫功能的变化《病理生理学》
  21. 免疫耐受的终止《医学免疫学》
  22.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3.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医学免疫学》
  24.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5. 免疫器官《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6. 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7. 免疫球蛋白《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8. 免疫辅佐细胞《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9. 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30. 免疫放射分析《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31.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