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补体的合成及代谢
(一)补体的编码基因
补体系统的成分非常复杂,各成分的编码基因也分散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其中的大多数基因已被成功地克降出来,其产物的氨基酸顺序也得到测定。补体成分的许多蛋白质分子具有同种异构现象,显示其具有遗传多态性。几乎所有的补体蛋白均为单位点常染色体等显性遗传。
编码人C4、C2及B因子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与MHC系统的基因相邻,被命名为Ⅲ类组织兼容性基因,此种排列的意义尚不清楚。但有趣的是,第6对染色体上各有2个C4基因位点,分别编码C4A和C4B,两者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现已清楚C4基因中至少有1个无效等位基因(nullallele)可能与自身免疫的发病有关。
与C4和C3反应的许多调节蛋白的基因被组合在一起,在第一对染色体上形成1个超基因家族(superfamily)。此超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现已知的有:H因子、C4bp、DAF、CR1、CR2等;这些产物都有1个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反复重复排列的同源区,可能来自同1个基因前体。
(二)补体合成的器官和细胞
人类2周龄胚胎已具有补体溶血活性,出生时其脐血中的补体溶血活性已达成人的一半,出生后1周时即接近其母体水平。由于补体的产生比抗体产生早,故补体对机体的早期抗微生物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肝是产生补体的主要器官,大部分补体可在肝细胞内合成。其他的一些器官和组织也能产生不同的补体成分,主要细胞是巨噬细胞(表3-5)。
表3-5补体的产生部位
补体成分 | 产生部位 |
C1 | 小肠上皮细胞、脾、巨噬细胞 |
C2 | 巨噬细胞、肝、脾、肺、骨髓 |
C3 | 肝、淋巴组织、巨噬细胞、骨髓 |
C4 | 巨噬细胞、肝、脾、肺 |
C5 | 骨髓、肝、肾、肺、脾 |
C6 | 肝、巨噬细胞 |
C7 | ? |
C8 | 肝、脾、肺、小肠、肾 |
C9 | 肝 |
(三)补体的代谢平衡
和其他血蛋白一样,补体在机体内受各种因素的调节,维持其含量的相对平衡。补体成分可被血中的蛋白酶直接降解,在病理情况下补体的代谢速率反映补体的激活程度。补体活化后的酶解片段迅速在体液中失活,并很快地从循环中清除,沉着于细胞表面及组织中会被消耗或分解,例如C3在C3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有活性的C3a和C3b,C3b降解为无活性的iC3b,再裂解为C3c和C3dg,最后降解为C3d和C3g。血中的其他补体成分也有相似的代谢方式。
在不同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补体的代谢速度变化非常大。临床观察补体含量时应取不同时期的标本进行动态观察,才能了解补体的动态变化。另外,补体的正常水平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补体成分的更新也较快,故单凭测定补体成分含量,有时很难反映补体系统的激活情况,现主张应用测定补体单个成分及其相应裂解产物的方式,例如测定血清C3a、C5c、C3d等。补体碎片的连续测定,对预报有关疾病活动情况是很有价值的。
补体血清水平的变化对有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补体系统被免疫复合物过度激活,导致C3接近耗竭,其他补体成分也减少;临床症状改善后,其含量又回升。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时由于C1INH缺陷导致C4过度消耗,造成补体含量下降;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碍导致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出现低补体血症。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对传染病和化脓性细菌的易感性增高;另一方面在发生感染时,常出现代偿性的血液补体含量升高,以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入。

- 补体的合成及代谢《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补体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体的结构及遗传学特征《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体蛋白结构的共同性《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体的理化性质《医学免疫学》
- 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医学免疫学》
-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医学免疫学》
- 补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 补体的遗传学特征《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胎汤《备急千金要方》
- 补体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补损当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补体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补损《养生导引秘籍》
- 补体分子的组分和命名《医学免疫学》
- 补损《丹溪心法》
- 补体固有成分的分子结构及功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髓汤《老年百病防治》
- 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医学免疫学》
- 补髓丹《是斋百一选方》
- 补体结合试验《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补实《中医词典》
- 补体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 补生泻成《中医词典》
- 补体受体《医学免疫学》
- 补肾滋肾《中医妇科学》
- 补体受体的结构及功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补肾壮阳与冬令进补的意义何在?《中医之钥》
-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医学免疫学》
- 补肾种子丸(兼治中脘疼虚弱)《毓麟验方》
- 补体调节分子的结构及功《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绪论
- 免疫学基础
- 第一章 抗原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四章 免疫系统
-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七章 免疫应答
- 第八章 免疫应答
- 免疫学技术
-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
- 第十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 第十一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十二章 沉淀反应
-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 第十三章 凝集反应
- 第十四章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十五章 酶免疫技术
-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 第二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 第三节 ELISA的原理和类型
- 第四节 ELISA的技术要点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 第六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 第十六章 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 第十八章 发光免疫技术
- 第十九章 金免疫技术
-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 第二十一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 第二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
- 免疫学检验
- 第二十四章 变态反应的检验
- 第二十五章 自身免疫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六章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 第二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