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细胞介素1
(一)IL-1的一般性质
1.IL-1的产生细胞IL-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如B细胞、NK细胞、体外培养的T细胞、角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均可产生IL-1。正常情况下只有皮肤、汗液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IL-1,绝大多数细胞在受到外来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才能合成和分泌IL-1。
2.IL-1分子IL-1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形式,一种称IL-1α,由15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种称为IL-1β,含153个氨基酸;两者由不同的基因分别编码。虽其氨基酸顺序仅有26%的同源性,然而IL-1α和IL-1β以同样的亲和力结合于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3.IL-1受体(IL-1R)IL-1R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每个细胞的IL-1R数目不等,少则几十个(如T细胞),多则数千个(如成纤维细胞)。IL-1R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IL-1R1,其分子伸入胞浆内的肽链部分较长,起着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另一种为IL-1R2,胞内部分的肽段较短,不能有效地传递信号,而是将胞外部分的肽链释放到细胞外液中,以游离形式与IL-1结合,发挥反馈抑制作用。GM-CSF、G-CSF及IL-1自身均可提高细胞IL-1R的表达水平,而TGF及皮质类固醇能降低IL-1R的表达。
(二)IL-1的生物学活性
1.局部作用局部低浓度的IL-1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可使CD4+T细胞活化,IL-2R表达;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可使脾细胞的溶血空斑数(PFC)增加100倍,这说明IL-1也促进抗体的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可以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可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胶原破坏、骨质重吸收等)就是由于关节囊内Mφ受刺激后活化并分泌IL-1,使局部组织间质细胞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和胶原酶,分解坏滑膜所致;⑦IL-1对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代谢也均有一定影响。
2.全身性作用动物实验证明,IL-1的大量分泌或注射可以通过血循环引起全身反应。①作用于下丘脑可引起发热,具有较强的致热作用。这种作用与细菌内素明显不同:IL-1致热曲线为单向、潜伏期200min左右,而内毒素致热曲线为双向,潜伏期至少为1h;IL-1对热敏感、易破坏,而内毒素耐热;给家兔反复注射内毒素可出现耐受,但对IL-1不会耐受。②刺激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素释放糖皮质激素,对IL-1有反馈调节作用。③作用于肝细胞使其摄取氨基酸的能力增强,进而合成和分泌大量急性期蛋白,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到血液,并使之活化;增强其杀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和游走能力。⑤与CSF协同可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能力,使之形成巨大的集落;还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多种CSF并表达相应受体,从而促使造血细胞定向分化。
IL-1虽未广泛用于人体研究,但其对免疫系统的特殊作用使它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诱人的前景。另外,由于IL-1也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过程,所以研究IL-1抑制物可能也具有实际意义。现已克隆出IL-1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antagonist,IL-1ra),该物质可在体内外封闭IL-1的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IL-1封闭因子。

- 白细胞介素1《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白细胞介素《医学免疫学》
- 白细胞介素1《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白细胞介素《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白细胞介素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白细胞介素《药理学》
- 白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的数据分析《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白细胞介素《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白细胞生理《生理学》
-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血液病学》
- 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生理学》
- 白细胞减少症《血液病学》
- 白细胞粘着和嵌塞《病理生理学》
-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白细胞致热原《病理生理学》
- 白细胞计数《临床基础检验学》
- 白虾《滇南本草》
- 白细胞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白鲜《神农本草经》
- 白细胞及上皮细胞《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白鲜《本草纲目》
- 白细胞分类计数《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白鲜《本草蒙筌》
- 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基础检验学》
- 白鲜《本草图经》
-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应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白鲜皮《药笼小品》
-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白鲜皮《玉楸药解》
- 白细胞分化抗原《医学免疫学》
- 白鲜皮《中药炮制》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绪论
- 免疫学基础
- 第一章 抗原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四章 免疫系统
-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七章 免疫应答
- 第八章 免疫应答
- 免疫学技术
-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
- 第十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 第十一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十二章 沉淀反应
-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 第十三章 凝集反应
- 第十四章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十五章 酶免疫技术
-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 第二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 第三节 ELISA的原理和类型
- 第四节 ELISA的技术要点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 第六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 第十六章 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 第十八章 发光免疫技术
- 第十九章 金免疫技术
-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 第二十一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 第二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
- 免疫学检验
- 第二十四章 变态反应的检验
- 第二十五章 自身免疫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六章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 第二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