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

《厘正按摩要术》书籍目录

肿在外属水,胀在内属气。肿分阳水阴水,胀分气实气虚。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浊气在上为实胀,中气不运为虚胀。辨其位,则脏腑脉络皮肤上下表里皆有之。辨其因,则寒热湿痰气血郁滞虫积皆致之。以论治法,则宜内外兼尽为要。

气肿。皮浓色苍,一身尽肿,自上而下,按之 而不起,由寒气客于皮肤也。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二百遍。) 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运水入土,(一百遍。)天门入虎口,(五十遍)。摩肚 脐左右旋转。(各二百遍。)凡推用滚水,忌盐酱生冷。

水肿。先喘后肿,皮薄色泽,自下而上,按之随手而起。因烦渴喜饮,脾虚不能制水,水反侮土上冲肺,皮肤肿如裹水之状。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运水入土,(一百遍。)摩肚脐左右旋转。(各二百遍。)凡推用葱姜汤,忌盐酱生冷。

按∶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谓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肾何以聚水,肾者胃之关也,肾虚则关闭,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为水所渍,故肌肉浮肿,肺不能化,而反为水所凌,故气息喘急,皆阴胜之害也。是知肿胀无不由肺脾肾者。以肺主气化,脾主运输,肾主藏液也。经言∶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气化者∶即右肾命门真火也。火衰则不能蒸动肾之关门而水聚焉。须以桂附肾气丸,蒸动其关,积水始下,以阳主开也。此不独治水肿,即治胀之要,亦在通阳。肿胀病在水分,以治水为主,兼理气,气化,水自化也。在气分,以理气为主,兼利水,水行,气亦行也。必辨阴阳虚实,湿热壅滞属阳,浊气凝滞属阴。阳证按之痛,阴证按之不痛。阳证起于中焦,阴证起于下焦。凡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溺赤便秘脉数有力,为热为实。溺清便泻,脉微无力,为虚为寒。阳证治在腑,法宜清,阴证治在脏,法宜温。此肿胀之大概也。徐洄溪言∶胀满证即使正虚,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

总之,肿证易治,胀证难治。胀证头绪甚多,宜辨有形无形,无形宜宣通,有形可攻伐。如食入胀加,治在通腑,二便通调,则胀又在脏。其大概治法,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肃、宜温通、宜升举、宜疏利、宜补摄、宜开郁、宜缓攻、宜软坚化痞,宜理瘀导滞,总要在宣通,勿用守补,如是而已。(惕厉子)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厘正按摩要术》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厘正按摩要术》书籍目录
  1. 肿胀《厘正按摩要术》
  2. 肿胀《幼科折衷》
  3. 肿胀《经验丹方汇编》
  4. 肿胀《脉因证治》
  5. 肿胀《邵兰荪医案》
  6. 肿胀《丹溪手镜》
  7. 肿胀《叶天士医案精华》
  8. 肿胀《血证论》
  9. 肿胀《医学见能》
  10. 肿胀《审视瑶函》
  11. 肿胀《幼科铁镜》
  12. 肿胀《吴鞠通医案》
  13. 肿胀《瘴疟指南》
  14. 肿胀《古今名医汇粹》
  15. 肿胀《也是山人医案》
  16. 肿胀《古今医案按》
  17. 肿胀《陈氏幼科秘诀》
  18. 肿胀《顾松园医镜》
  19. 肿胀《针灸聚英》
  20. 肿胀《保婴撮要》
  21. 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脉症治方》
  22. 肿胀《张聿青医案》
  23. 肿胀案《丁甘仁医案》
  24. 肿胀《医学正传》
  25. 肿胀部《神应经》
  26. 肿胀《医碥》
  27. 肿胀概论《丁甘仁医案》
  28. 肿胀《医碥》
  29. 肿胀后昏厥 热病经来《景景医话》
  30. 肿胀《临证指南医案》
  31. 肿胀论《古今医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