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但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逐步深化和建立较为完整的概念。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发现抗原性物质进入体内后可在血液中检测出抗体,而对抗原是不产生应答的,其指导学说为侧链学说和指令学说。
进入近代免疫学时期,已知淋巴细胞可能是抗体产生细胞,但尚无直接证明,实验认为抗原只对抗体产生细胞起选择激发作用,并且认为抗体只是由单一淋巴细胞克隆完成的,彼此无关联。在这一时期已证明除存在体液免疫外,还存在有细胞免疫。对“自己”抗原提出了自身耐受的概念,在打破自身耐受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自身免疫现象,并证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有自身抗体存在。这一时期的指导学说是由Burnet提出的细胞系或克隆选择学说。
进入现代免疫学时期,已证明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存在有结构复杂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的。同时也证明了免疫应答是由多细胞系完成的。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的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正常免疫生理条件下,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借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状态。抗原进入可激发免疫系统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诱发了免疫应答,再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在此时期还证明了自身耐受是由多种机制形成的,存在着生理性“自身识别”与病理性“自身识别”。其指导学说是由Jerne提出的免疫网络学说。

- 免疫应答的概念《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的过程《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应答《医学免疫学》
- 免疫应答过程中神经及内分泌变化《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免疫应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与变态反应《医学微生物学》
-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预防《医学微生物学》
-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免疫原的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原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标技术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的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免疫原性的化学基础《医学免疫学》
- 免疫印迹法检测ApoE表型《动脉粥样硬化》
- 免疫原性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印迹法《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免疫增强剂《医学免疫学》
- 免疫抑制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医学免疫学》
- 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医院药学》
- 免疫抑制药《药理学》
- 免疫增强药《药理学》
- 免疫抑制剂《临床肝移植》
- 免疫增强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医学免疫学》
- 免疫抑制剂《医学免疫学》
-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医学免疫学》
- 免疫抑制的维持治疗《临床肝移植》
- 免疫增殖病的分类《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