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溶血反应测定补体法
(一)CH50试验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这种活性很容易通过溶血反应进行检测。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个特殊的S形曲线(图14-1)。
图14-1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的关系
从图14-1可以看出,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补体量的变化不能使溶血程度有显着改变,速溶血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但在半溶血(50%溶血)上下时曲线最陡,即使补体含量仅有较小变动时,溶血程度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故采用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要比100%溶血敏感得多,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complementhemolysis50%),简称为CH50。
(二)CH50试验方法
取新鲜血清标本进行试验。按表14-3的要求在各管中加入试剂和反应物,一起放37℃水浴箱中温育30min。
做CH50试验时,应同时配制50%溶血的标准管。取2%SRBC悬液0.5ml,加2.0蒸馏水,使SRBC全部溶解;再加入2.0ml1.8%NaC1溶液校正为等渗溶液;最后加入2%SRBC悬液0.5ml,即成为50%溶血状态;混匀后取该悬液2.5ml,随试管一起进行温育,便是50%溶血标准管。
表14-3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试管号码 | 1:20稀释血清(ml) | 巴比妥缓冲液(ml) | 2U溶血素(ml) | 2%羊红细胞(ml) |
1 | 0.10 | 1.40 | 0.5 | 0.5 |
2 | 0.15 | 1.35 | 0.5 | 0.5 |
3 | 0.20 | 1.30 | 0.5 | 0.5 |
4 | 0.25 | 1.25 | 0.5 | 0.5 |
5 | 0.30 | 1.20 | 0.5 | 0.5 |
6 | 0.35 | 1.15 | 0.5 | 0.5 |
7 | 0.40 | 1.10 | 0.5 | 0.5 |
8 | 0.45 | 1.05 | 0.5 | 0.5 |
9 | 0.50 | 1.00 | 0.5 | 0.5 |
10 | 0.00 | 1.50 | 0.5 | 0.5 |
温育后将所有试管2500r/min离心5min,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溶血程度与标准管相近的两管在分光光度计上分别读取吸光度,以最接近标准管的那一管定为最高有效反应管,取其稀释倍数代入下列公式,求得CH50的测定值(单位U)。
每毫升血清总补体活性(单位)=×稀释倍数
用CH50法测定总补体溶血活性时,所测得的值与反应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上例采用的液体总量为2.5ml,测得的总补体活性的参考范围为50~100U/ml。
(三)临床意义
CH50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如果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C4、C2、C3和C5等成分的血清含量;严重肝病时血浆蛋白合成能力受损,营养不良时蛋白合成原料不足,这些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在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病时,血清补体水平随病情发生变化。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水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水平又反应性增高。另外,补体各成分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时可有特征性的表现(详见第二十五章),因此补体检测常可作为自身免疫病诊断或是否有疾病活动的参考指标。
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时,常因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过度引起血清补体水平降低。心肌梗塞、甲状腺炎、大叶性肺炎、糖尿病、妊娠等情况下血清补体水平常升高。

- 溶血反应测定补体法《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溶血反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溶溶《中医词典》
- 溶血实验《医院药学》
- 溶酶体《病理学》
- 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急诊医学》
- 溶菌酶在胃肠道的分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溶菌酶的研究的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溶血性贫血《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溶菌酶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特点《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溶血性贫血《血液病学》
- 溶解度《医用化学》
- 溶液《医用化学》
- 溶胶的性质《医用化学》
- 溶液的PH值《医用化学》
- 溶胶《医用化学》
- 溶液的配制《医用化学》
- 溶骨作用与脱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溶液的渗透压《医用化学》
- 溶度积《医用化学》
- 溶液的组成量度《医用化学》
- 溶部真菌《医学微生物学》
- 溶液的组成量度表示法《医用化学》
- 容主《中医词典》
- 溶组织内阿米巴《人体寄生虫学》
- 容积性泻药《药理学》
- 柔《中医词典》
- 容成《中医词典》
- 柔痓《中医词典》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绪论
- 免疫学基础
- 第一章 抗原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四章 免疫系统
-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第六章 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 第七章 免疫应答
- 第八章 免疫应答
- 免疫学技术
-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
- 第十章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 第十一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十二章 沉淀反应
-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 第十三章 凝集反应
- 第十四章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 第十五章 酶免疫技术
-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 第二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 第三节 ELISA的原理和类型
- 第四节 ELISA的技术要点
- 第五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 第六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 第十六章 放射免疫分析
- 第十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 第十八章 发光免疫技术
- 第十九章 金免疫技术
- 第二十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
- 第二十一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 第二十二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
- 免疫学检验
- 第二十四章 变态反应的检验
- 第二十五章 自身免疫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六章 免疫增殖病的检验
- 第二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
- 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