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膜蛋白病

《医学遗传学基础》书籍目录

细胞膜是物质、能量、信息总的传递和变换的场所,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中有许多功能是与膜蛋白息息相关的。按其功能可分为下列几类。

1.膜骨架蛋白病 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组成,外层主要为胆碱磷脂,内层主要为氨基磷脂,横跨双脂层及双脂层下有多种蛋白质*,横跨双脂层的蛋白质称为整合膜蛋白或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s)(图4-17),其中有:①血型糖蛋白A、B、C(glycophorin,GP-A,B、C),有抗原和受体功能;②蛋白3为主要的阴离子转运蛋白,作为运输渠道。

* 膜蛋白的命名沿用电泳速率快慢依次为蛋白1-8,后来又分为亚带蛋白,如蛋白4有蛋白4.1、4.9等,当这些蛋白质的性质或功能明确后,有的名称又有改变,如蛋白2.1又称为锚蛋白等。

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17 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

脂质内层与胞质接触部份的蛋白质称外周膜蛋白(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其中有:①膜收缩蛋白(spectrin,Sp)是主要成分,由两种肽链组成,即α-Sp(240kd)与β-Sp(220kd)形成的二聚体(异常二聚体,heterodimer);②膜动蛋白(actin,蛋白5),呈短丝状,连接Sp的四聚体;③蛋白4.1其功能为促进Sp与膜动蛋白结合,并与GP-C连接,亦即将Sp固定在膜上;④蛋白4.2,它与阴离子通道、锚蛋白及蛋白4.1结合;⑤蛋白4.9,与Sp-Sp四聚体结合,再与Sp和蛋白4.1结合,构成红细胞膜骨架(membrane skeleton)的主体(图4-17);⑥锚蛋白(ankyrin,蛋白2.1),其作用似乎是连接β-Sp与蛋白3,使膜骨架蛋白固定在脂质内层,起“锚”的作用。其它尚有一些膜蛋白,其作用在探讨中。膜骨架的形成是维持红细胞双凹形结构、膜的可变形性和完整性的基础。基因突变导致这些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一类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根本原因。

(1)球形细胞增多平:球形细胞增多症(spherocytosis)是以球形红细胞增多为特点的溶血性疾病。患者呈慢性中度贫血黄疸脾大,大多数红细胞呈球形,脆性明显增高。本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分子水平看,有遗传异质性,有Sp轻至中度缺乏、锚蛋白缺乏、蛋白4.2缺乏等病因。

(2)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正常外周血中有1%-14%的椭圆形红细胞,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可增至50%-90%,出现溶血、贫血、黄疸、脾大等症状,红细胞脆性增高。多呈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其遗传基础也有异质性,可因Sp二聚体结合障碍、蛋白4.1异常或糖蛋白缺乏引起。

(3)热异形细胞增多症:热异形细胞增多症(pyropoikilocytosis,HPP)的特点是外周血红细胞对热不稳定,在加温至46℃时即出现异红细胞乃至红细胞碎片(正常要49℃才出现)。患者表现严重溶血。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p严重缺乏是本病的基本原因。

目前发现的几十种膜蛋白基因突变与上述疾病有关,但某种突变与这三种疾病间并没有发现必然的联系,但Sp突变仍占多数。

2.膜转运蛋白病 有些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借助于分子导体(膜蛋白)进行易化扩散(faciliteddiffusion)。基因突变可导致膜蛋白质或量的改变,影响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由此产生的一类疾病称为转运病(transport disease)。例如胱氨酸尿症就是由于肾近曲小管和胃肠上皮细胞不能转运胱、赖、精和鸟氨酸4种氨基酸。其中特别是胱氨酸解度低,在尿中浓度超过30mg%时,即易产生胱氨酸结石。因此,尿路结石、感染、绞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已知的转运病有十多种。

3.肌膜蛋白病 肌膜蛋白病以附着于肌膜(sarcolemma)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又称肌营养不良蛋白)遗传缺陷为代表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表现较累的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加以讨论。

DMD是一种严重致残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3500活男婴。其临床表现以肌肉的进行性萎缩和无力为特征。患者多在3-5岁发病,肌肉无力,走路困难呈鸭步,大部部分患者有腓肠肌假性肥大现象和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约30%伴有智力障碍。肌纤维萎缩变性,被脂肪及结缔组织替代。血清磷酸肌酸激酶等活性升高。多在12岁左右便不能行走,一般在20岁前死亡。BMD患者病情较轻,临床表现与DMD相似,在5-25岁发病,病程发展较缓慢,存活期较长,有活至63岁者。现在已证实DMD和BMD是同一基因发生不同突变的后果。

人群中DMD病例约2/3有家族史,呈X连锁隐性遗传,有约1/3病例为散发,是由基因新突变造成。DMD基因定位在Xp21,全长约2300kb,为迄今人类认识的最大基因。此基因至少含有79个外显子,内含子长度差异很大,可从1kb-180kb。cDNA全长13,974bp,编码368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27kd。根据电脑提示该基因产物为一棒状结构的细胞骨架蛋白,可分为4个功能区(图4-18)。

DMD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

图4-18 DMD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已知的DMD基因突变主要为缺失型,约占病例的50%-60%;重复(duplication)次之,约占6%,有两个缺失热区:即5’端的第4-21外显子(占缺失的20%);另一为第45-52外显子(占54%-60%)。内含子44约160-180kb,断裂频率最高,缺失导致移码突变者,多数会引起DMD,未导致移码者多为BMD。无论缺失或重复,都有可能使突变区域的两个残端形成连接片段,这对于家系分析、携带者检出及产前基因诊断都极有意义。

DMD基因上还存在一些短串联重复顺序(short tandem repeats,STR),已知有13个STR。DMD的STR多表现为两个核苷酸亚单元的串联重复,如CA串联(Ca repeats)。重复频数在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杂合子频率达25%-93%,为非缺失型DMD的产前诊断、携带者检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遗传标记。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唯一有效的预防途径是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参阅第十三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遗传学基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遗传学基础》书籍目录
  1. 膜蛋白病《医学遗传学基础》
  2. 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生理学》
  4. 《中医词典》
  5. 膜辅蛋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6. 模型动物《实验动物科学》
  7. 膜剂《医院药学》
  8. 模仿言语《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9. 膜抗原荧光抗体染色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0. 模板《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1. 膜论《达摩洗髓易筋经》
  12. 摹看手指筋纹乃医家异教说《幼科铁镜》
  13. 膜迷路《人体解剖学》
  14. 摸法《伤科汇纂》
  15. 膜免疫应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6. 摸法《医宗金鉴》
  17. 膜内成骨《组织学与胚胎学》
  18. 摸法《中医词典》
  19. 膜入冰轮《中医词典》
  20. 摸法《中医名词词典》
  21. 膜入水轮《中医词典》
  22.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内经博议》
  23. 膜入水轮《银海精微》
  24. 缪序《叶选医衡》
  25. 膜入水轮《明目至宝》
  26. 缪序《脉因证治》
  27. 膜入水轮歌《眼科心法要诀》
  28. 缪希雍(1566-1627年)《中医词典》
  29. 膜入水轮歌《医宗金鉴》
  30. 缪氏《本草经疏》《专治麻痧初编》
  31. 膜入水轮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