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细胞突变
肿瘤可以看作是在个体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个体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致癌因子引起细胞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结果。这种异常大多数不是由生殖细胞遗传得来,而是在体细胞中新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发生突变的癌前细胞在一些促癌因素的作用下发展为肿瘤。因此,有人认为,多数为肿瘤可看成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
在自然界,基因突变是经常发生的,突变如果发生在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就可能导致细胞摆脱正常的生长控制,表现出恶性细胞的表型性状。
许多致癌物都是致突变物。它们大多数能引起DNA的损伤。这些损伤可以修复,也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如果DNA的修复不正常,细胞虽可继续存活,但却成了潜在的癌细胞,例如在着色性干皮病时,细胞由于缺乏DNA修复酶,因而在DNA被紫外线损伤后不能正常切除修复,结果导致皮肤癌发生。
肿瘤既然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则它就起源于单个突变细胞(单克隆)。许多肿瘤细胞群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畸变和同工酶,就是肿瘤发生的单克隆学说的证据。
两次突变说 一些细胞的恶性转化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突变。第一次突变可能发生在生殖细胞或由父母遗传得来,为合子前突变,也可能发生在体细胞;第二次突变则均发生在体细胞本身,这就是两次突变(击中)说。两次突变说对一些遗传性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作出了合理解释。遗传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很早,并多双侧性或多发性。这是因为患儿出生时全身所有细胞已有一次基因突变,只需要在出生后某个视网膜母细胞再发后一次突变(第二次突变)。就会转变成为肿瘤细胞,故较易表现为双侧性或多发性。非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则需要同一个细胞在出生后积累两次突变,而且两次都发生在同座位,因而概率很小,因此发病较晚,不具有遗传性,并多为单侧性,但该座位如果已发生过一次突变,则较易发生第二次突变,这也是非遗传型肿瘤不是太少的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体细胞癌变并不一定有基因结构的改变,当基因以外的物质或因素如蛋白质、RNA、生物膜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也能使与生长、分休有关的基因异常关闭或启动,此时,细胞也能转化为癌细胞,这一观点称为基因外调节学说。近年来对遗传印记的研究表明,基因的修饰如甲基化也能影响肿瘤有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转化。

- 体细胞突变《医学遗传学基础》
- 体温下降期分型辨病《常见病自测》
- 体玄子借地法《妇人大全良方》
- 体温调节中枢《生理学》
- 体玄子借地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体温调节《儿科学》
- 体玄子借地法《胎产心法》
- 体温调节《生理学》
- 体玄子为产妇借地法一首《外台秘要》
- 体温调节《生理学》
- 体癣《自我调养巧治病》
- 体温上升期分型辨病《常见病自测》
- 体循环的动脉干及其分支《人体解剖学》
- 体温上升期《病理生理学》
- 体循环的静脉干及其属支《人体解剖学》
- 体温计的清洁与消毒《基础护理学》
- 体液代谢的失调《外科学总论》
- 体温计的检查方法《基础护理学》
-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临床生物化学》
- 体温过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体液免疫的效应《医学免疫学》
- 体温的正常变动《生理学》
-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医学免疫学》
- 体温单上各项目的记录法《基础护理学》
- 体液免疫机制《医学免疫学》
- 体温单的使用《基础护理学》
- 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体温单《基础护理学》
-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医学免疫学》
- 体温单《病历书写规范》
- 体液平衡的调节《临床生物化学》
《医学遗传学基础》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染色体病
- 第一节 人体染色体
- 第二节 人体染色体畸变
- 第三节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 一、染色体畸变综合征的概念。
- 二、染色体异常发生的频率
- 三、常染色体异常综合证
- 四、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 第三章 基因及基因突变
- 第四章 单基因病
- 第五章 多基因病
- 第六章 群体遗传学
- 第七章 基因定位
- 第八章 药物遗传学
- 第九章 肿瘤与遗传
- 第十章 遗传病的诊断
- 第十一章 遗传病的防治
- 第十二章 遗传咨询
- 第十三章 基因诊断
- 第一节 基因诊断的原理
- 第二节 常用基因诊断技术
- 第三节 遗传病的基因诊断选择
- 第十四章 基因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