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疾病
(一)脑膜炎
脑膜炎(meningitis)可累有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炎(pachymeningitis)多继发于颅骨感染。自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此病之发病率已大为减少。软脑膜炎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炎症,则颇为常见。因此目前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软脑膜炎(leptomeningitis)而言。脑膜炎绝大部分由病原体引起,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是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少数则由刺激性化学药品(如普鲁卡因、氨甲蝶呤)引起。脑膜炎有3种基本类型:化脓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引起),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氏杆菌及真菌引起)。本节重点叙述化脓性脑膜炎。
1.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软脑膜的急性炎症,大量炎性渗出物积聚于蛛网膜下腔。其中流行性脑膜炎多在冬春季流行,其余病原的脑膜炎则多为散发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致病菌类型随患者之年龄而异。在青少年患者中以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为主。该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细菌进入上呼吸道后,大多数只引起局部炎症,成为健康带菌者;仅小部分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细菌可从上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繁殖,到达脑脊膜后引起脑膜炎。在冬春季可形成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肠杆菌,感染多来自产道。由于体内缺乏能中和病菌的IgM,入侵的大肠杆菌得以繁殖而致病。
流感杆菌脑膜炎多见于3岁以下之婴幼儿。肺炎球菌脑膜炎在幼儿和老年人常见,其中幼儿的脑膜感染多来自中耳炎,而在老人则常为大叶性肺炎的一种并发症。
【病理变化】
肉眼观,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病变严重的区域,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着脑沟脑回,以致结构模糊不清(图16-10),边缘病变较轻的区域,可见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在渗出物较少的区域,软脑膜往往略带混浊。脓性渗出物可累及大脑凸面矢状窦附近或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及邻近各池。由于炎性渗出物的阻塞,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
图16-10 化脓性脑膜炎
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脓液堆积以致大部分脑表面的沟回结构不清;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图16-11)。用革兰染色,在细胞内外均可找到致病菌。脑膜及脑室附近脑组织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动、静脉管壁可受累并进而发生脉管炎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脑实质的出血性梗死。
图16-11 化脓性脑膜炎
蛛网膜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血管扩张充血
【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除了发热等感染性全身性症状外,常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
(1)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这是由于脑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堆积,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而影响脑脊液吸收所致,如伴有脑水肿,则颅内压升高更加显著。
(2)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软脑膜及软脊膜,致使神经根在通过椎间孔处受压,当颈部或背部肌肉运动时可引起疼痛,颈项强直是颈部肌肉对上述情况所发生的一种保护性痉挛状态。在婴幼儿,由于腰背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可引起角弓反张(episthotonus)的体征。此外,Kerning征(屈髋伸膝征)阳性,是由于腰骶节段神经后根受到炎症波及而受压所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引,腰神经根因压痛而呈现阳性体征。
(3)颅神经麻痹:由于基底部脑膜炎累及自该处出颅的Ⅲ,Ⅳ,Ⅴ,Ⅵ,Ⅶ对颅神经,因而引起相应的神经麻痹征。
(4)脑脊液的变化:压力上升,混浊不清,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经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找到病原体。脑脊液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结局和并发症
由于及时治疗和抗菌素的应用,大多数患者可痊愈,病死率已由过去70%~90%降低到50%以下。如治疗不当,病变可由急性转为慢性,并可发生以下后遗症:①脑积水:由于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②颅神经受损麻痹:如耳聋,视力障碍,斜视、面神经瘫痪等;③脑底脉管炎致管腔阻塞,引起相应部位脑缺血和梗死。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是暴发型流行性脑脊膜炎的一种类型,多见于儿童。本病起病争骤,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瘢。与此同时,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沃-弗(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片,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大量内毒素释放所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脑膜变化轻微,病情凶险,一般在起病24小时内死亡。
2.结核性脑膜炎 详见第十八章
(二)脑脓肿
【病因】
脑脓肿的致病菌既往以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需氧菌为多见,近年来厌氧菌属之链球菌,无芽胞革兰阴性菌,类杆菌等亦成为常见的致病菌。
感染途径
1.直接蔓延病菌通过颅骨骨折伤口或局部感染灶直接蔓延至脑而引起的脑脓肿,其中常见的局部感染灶为中耳炎、乳突炎和鼻窦炎。头皮炎症有时也可成为感染源。抗菌素广泛应用以来,上述病灶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脑脓肿来源于直接蔓延感染者也明显减少。
2.血源性感染病菌来自体内感染灶(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经血流至脑而引起脑脓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脑脓肿的发生率较高,这一情况可能与左右心之间短路的存在以及肺过滤细菌的作用不良有关。
【病理变化】
脑脓肿的部位与数目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异。一般由局部炎症灶直接蔓延所致的脑脓肿常为单个,其中耳源性(中耳炎、乳突炎)脑脓肿多见于颞叶或小脑;鼻窦(额窦)炎引起的脑脓肿多见于额叶。血源性感染所致者常为多发性,可分布于大脑各部。
脑脓肿的发展规律和形态与全身其它器官的脓肿相似。急性脓肿发展迅速,境界不清,无包膜形成,可向四周扩大,甚至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脑室积脓,可迅速致死。慢性脓肿边缘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源于血管壁)增生明显,并伴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包膜,境界清楚。脓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并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图16-12)。
图16-12 慢性脑脓肿
右侧颞叶的脑脓肿与侧脑室相通
【临床病理联系】
脑脓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1.颅内压升高由于脓肿占位性效应及其周围明显的脑水肿所致,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抽搐,小儿前囟饱满。
2.局灶性症状局部脑组织破坏可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按病变部位而异,如大脑脓肿可引起半瘫、抽搐,小脑脓肿可引起共济失调等。
【结局】
脓肿小,治疗及时,病灶可被完全吸收而消散。脓肿大,发展迅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后果严重。如脓肿破裂引起脑室炎和脑膜炎,其后果严重,常可致死,如及时进行手术和抗菌治疗,可使死亡率减少到20%以下。

- 细菌性疾病《病理学》
- 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眼科学》
- 细菌性痢疾《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细菌素《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性痢疾《自我调养巧治病》
-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性痢疾《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性痢疾《病理学》
- 细菌染色体《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性痢疾《传染病》
-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性痢疾(小儿痢疾)《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医院药学》
- 细菌性脑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细菌感染性疾病《急诊医学》
- 细菌性食物中毒《传染病》
-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性心肌炎《病理学》
- 细菌感染《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细菌性阴道病《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细菌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细菌学检验《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传染病》
- 细菌血清学检验《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的营养物质《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的营养《医学微生物学》
- 细菌中蛋白质的越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病理学》
- 绪论
-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 第四章 免疫病理
- 第五章 炎症
- 第六章 遗传与疾病
- 第七章 肿瘤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
- 第三节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第八节 上皮性肿瘤
- 第九节 间叶组织肿瘤
- 第十节 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
- 第十一节 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
- 第十二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 第十三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 第八章 心血管疾病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 第二节 高血压
- 第三节 动脉中膜钙化
- 第四节 动脉炎
- 第五节 动脉瘤
- 第六节 风湿病
- 第七节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 第八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 第九节 心瓣膜病
- 第十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第十一节 心肌病
- 第十二节 心肌炎
- 第十三节 心包炎
- 第十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 第十五节 心脏肿瘤
- 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
- 第一节 鼻及鼻窦疾病
- 第二节 咽部疾病
- 第三节 喉部疾病
- 第四节 气管支气管疾病
- 第五节 肺疾病
- 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
- 第一节 食管疾病
- 第二节 胃肠疾病
- 第三节 肝胆疾病
- 第四节 胰腺疾病
- 第十一章 造血系统疾病
-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二、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附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 四、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五、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 六、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 七、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八、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 九、IgA肾病
- 十、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第二节 尿毒症
- 第三节 肾盂肾炎
- 第四节 尿石症
- 第五节 肾盂积水
- 第六节 肾肿瘤
- 第七节 膀胱肿瘤
- 第十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第一节 外阴疾病
- 第二节 子宫颈疾病
- 第三节 子宫体疾病
- 第四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
- 第五节 输卵管疾病
- 第六节 卵巢肿瘤
- 第七节 乳腺疾病
- 第十四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 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 第一节 下丘脑和垂体疾病
-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 第三节 甲状旁腺疾病
- 第四节 肾上腺疾病
- 第五节 胰岛疾病
- 第六节 APUD系统肿瘤
-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 第十七章 骨关节疾病
- 第十八章 传染病
- 第十九章 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