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

《中医词典》r~s书籍目录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

①指夏秋季常见的一种温热病。章楠《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湿温者,乃夏暑熏蒸,阴睛蕴酿,天地间氤氲之气也。人在蒸淫之中,受而即发;或交秋令,而为新寒感发者。身重头痛,形类伤寒胸闷寒热,过午更甚者,是为湿温。”治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以除湿热。《医门棒喝》主张用藿香正气散五苓散六和汤消暑丸等方以审证选用。湿重于热者,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苔白腻,治以化湿,佐以清热,选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等方;热重于湿者,壮热,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或不爽,苔黄腻或燥,治以清热,佐以化湿,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如邪入营血,可致神昏、痉厥,或见便血等证,宜芳香开窍、凉血清营等法,阳虚者则宜温中止血。

②属疫疠类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证,即藏疫疠,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从①②所记述之症情,湿温可赅括现代医学之肠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与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亦颇相似。参见温病及有关条目。又:宋·许叔微将一种临床呈现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病,称之为湿温(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用白虎加苍术等方治疗。

③为广义伤寒中的一种。见《难经·五十八难》。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词典》r~s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词典》r~s书籍目录
  1. 湿温《中医词典》
  2. 湿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3. 湿温《医医小草》
  4. 湿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5. 湿温《凌临灵方》
  6. 湿温《中医名词词典》
  7. 湿温《伤寒捷诀》
  8. 湿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9. 湿温《医学传灯》
  10. 湿旺心痞《伤寒说意》
  11. 湿温《张聿青医案》
  12. 湿土郁之病《儒门事亲》
  13. 湿温《吴鞠通医案》
  14. 湿土脾甘夺针《儒门事亲》
  15. 湿温《温病条辨》
  16. 湿土《医学启源》
  17. 湿温《温病条辨》
  18. 湿痰作痛《证治准绳·疡医》
  19. 湿温《回春录》
  20. 湿痰作痛《续名医类案》
  21. 湿温《伤寒六书》
  22. 湿痰作痛《正体类要》
  23. 湿温《时病论》
  24. 湿痰腰痛《中医词典》
  25. 湿温《温病正宗》
  26. 湿痰眩晕《中医词典》
  27. 湿温《温热暑疫全书》
  28. 湿痰痿《中医词典》
  29. 湿温《伤寒心法要诀》
  30. 湿痰嗽《中医词典》
  31. 湿温《伤寒指掌》

《中医词典》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