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疝气、风疹、热入血室、阳明经白虎证、天花、时气

《景景医话》书籍目录

辛亥秋,余晋引南旋,奉杨俊卿文鼎中丞奏随赴秦,在沪未行,会武汉革命事起,道阻不得往,时事日非,遂壶隐淞滨,亲友延余诊治者,公启一函,为余揄扬,由孙燕秋文诒主稿,孙亦知医者,函中颇于医理有所阐发,故录出,且以志厚谊于勿谖焉。《函》:陆君晋笙,向与都人士游,鲜知其能医者,即或知之,亦不意其邃于医者, 自避来申,颜其居曰“景景医室”,应病家之招。诚保患湿温,嘉年之侄应欢亦患湿温,君谓:

[某]体肥,湿重热轻;邹[某]体瘦,热重湿轻,同一渗湿清热,而分量不同。承豫亦患湿温,君谓热为湿遏,宜先温化,然后用苦寒淡渗,其治法又不同。家怡患腹胀疝气偏坠,痛不可忍,君谓舌苔白腻而厚,是肝气为寒湿所遏,用苍术厚朴柴胡茴香等,一剂而愈,翌日已出门。

廷韶两子并患疹?君谓长者有汗,两关数甚,宜石膏决明;幼者无汗,宜荆芥薄荷,而方中之以辛凉解表则又同。文诒予疹兼泄泻,君谓是肺移热于大肠,邪有去路,于病为顺,断不可升提止涩,又不可因势下导,下导则表邪内陷,疹透邪尽,则泄自止,其言果验。元基于患疹内隐,反见恶寒等象,或以为寒,将用桂、术、橘,半,君谓不可,此温热内伏,改用牛蒡豆豉、淡豆卷银花丹皮石膏而安。承豫一子一女,并发热恶寒,君谓鼻塞微咳, 目含水气,将发疹矣,先以发透之, 自见疹至全愈,曾无多剂,未误治治也。

国桢女患风温发疹,经方来而忽止,君用辛凉之剂,而佐以丹皮、丹参等。又见其治周姓女,同患风温,经将尽而邪袭入,君亦用辛凉之剂,而佐以元参生地等.同一热入血室,而君谓一血虚、一有瘀,是以佐使之药异,且病皆属热.是以一不用桃仁、菱蔚,一不用川芎当归也。

又见其治周姓予,面赤大汗,神昏谵语,或以为邪入心包,君谓呼之神清,左才不数,右关浮滑数,此白虎证也,误用清心丸至宝丹则反领邪入内矣。

嘉年之侄孙女,午九岁,幼居北地,曹种牛痘,今患似疹者累累,君谓此天花也,乃从前余毒未净,北地高寒.蓄而不泄,今南来,感时气而发,虽云痘出五脏,古法用温,然今乃热毒伤阴,断难泥古,用解毒养阴药而痊。

静章两子相戏,伤长者,胸痛甚,静章以为伤也.君视之曰非是。适感时气,气阻胸膈耳,用疏表气分而愈。设投行血消瘀之剂,误矣。他如溥孙之患类中风,人龙内予之患大头风,盛年之子女,子妇孙辈患各症,无不药到病除。此外目击其治验,更指不胜屈,姑就嘉年等熟人赖其治愈者,略述一二,为之表彰,以鸣谢忱。邹嘉年、潘盛年、冯廷韶。孙文诒,金国桢、顾元基、彭溥孙、潘静幸、彭诚保,钱人龙、刘家怡.汪承豫同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景景医话》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景景医话》书籍目录
  1. 湿温、疝气、风疹、热入血室、阳明经白虎证、天花、时气《景景医话》
  2. 湿温、寒湿《温病条辨》
  3. 湿温案《丁甘仁医案》
  4. 湿温《伤寒括要》
  5. 湿温变证极多《温病正宗》
  6. 湿温《伤寒指掌》
  7. 湿温辨《医门补要》
  8. 湿温《伤寒心法要诀》
  9. 湿温肠出血证《余无言医案》
  10. 湿温《温热暑疫全书》
  11. 湿温化燥证《余无言医案》
  12. 湿温《温病正宗》
  13. 湿温夹食重证《余无言医案》
  14. 湿温《时病论》
  15. 湿温上焦篇《温病指南》
  16. 湿温《伤寒六书》
  17. 湿温酸软《症因脉治》
  18. 湿温《回春录》
  19. 湿温下焦篇《温病指南》
  20. 湿温《温病条辨》
  21. 湿温原发证方治举要《余无言医案》
  22. 湿温《温病条辨》
  23. 湿温证《伤寒九十论》
  24. 湿温《吴鞠通医案》
  25. 湿温中焦篇《温病指南》
  26. 湿温《张聿青医案》
  27. 湿乌梅荔枝汤《是斋百一选方》
  28. 湿温《医学传灯》
  29. 湿香方《备急千金要方》
  30. 湿温《伤寒捷诀》
  31. 湿香港脚(又名肾脏风)《医门补要》

《景景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