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 抗蛇毒血清效价测定方法(小白鼠试验法)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书籍目录

1 试剂

1.1 标准抗蛇毒血清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标准抗蛇毒血清应保存于2~8℃。

1.2 蛇毒

由检定所分发。试验用的蛇毒须以检定所分发的标准抗蛇毒血清准确标定其试验量(蝮蛇眼镜蛇及银环蛇1个L+,五步蛇2个L+)。使用干毒时,须以精确的分析天平称取,每次称取量不得少于5mg,溶解后应在3天内(保存于2~8℃)用完。干毒应封存于装有干燥剂的真空器皿中。亦可将干毒制成液体甘油蛇毒,即干毒溶解液与中性甘油(经116℃10分钟灭菌)等量混合,每ml至少含50个试验量,保存于2~8℃暗处。

1.3 稀释液

硼酸盐缓冲盐水,灭菌后pH应为7.0~7.4。配方为:

氯化钠8.5g

硼酸 4.5g

硼砂0.5g

加蒸馏水至1000ml,过滤。

2 用具

吸管、容量瓶、注射器应经标化。吸管、试管、容量瓶应洁净干燥,其他用具应灭菌。

3 试验动物

体重18~20g健康小白鼠。

4 试验方法

4.1 稀释标准抗蛇毒血清

用稀释液稀释标准抗蛇毒血清使每ml含抗银环蛇、眼镜蛇或抗蝮蛇毒血清5U、或抗五步蛇毒血清10U,即与5个相应蛇毒试验量混合后每0.4ml注射量中含1U或2U。

4.2 稀释蛇毒

用稀释液稀释蛇毒,使其5个试验量不超过0.8ml,在与抗蛇毒血清混合时补加稀释液至2ml,即每0.4ml注射量中含1个试验量。

4.3 稀释待检抗蛇毒血清

用稀释液将待检抭蛇毒清稀释成数个稀释度,使每ml抗蝮蛇、眼镜蛇或银环蛇毒血清约含5U或其上下:抗五步蛇毒血清约含10U或其上下。各稀释度间隔5%~10%。

4.4 混合

4.4.1 待检组

定量吸取不同稀释度之待检抗蛇毒血清各1ml,分别装入小试管中,每管加入5个试验量与待检抗蛇毒血清相应的稀释蛇毒液,补加稀释液至2ml,混合均匀,加塞,置37℃结合45分钟后立即注射小白鼠。

4.4.2 对照组

按下表定量吸取已稀释之待检抗蛇毒血清相应的标准抗蛇毒血清,分别装入小试管中:

对照①

对照②

标准抗眼镜蛇毒血清 1ml 1.2ml

每管加入5个试验量之相应稀释蛇毒液,补加稀释液至2ml,混合均匀,加塞,置37℃结合45分钟后立即注射小白鼠。

4.5 注射

每个稀释度的待检抗蛇毒血清、对照①及对照②各注射小白习4只,每只腹腔注射0.4ml。应注意勿使注射液流出。

4.6 观察

试验小白鼠每日观察1次,并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抗银环蛇毒血清及抗五步蛇毒血清之试验小白鼠观察48小时,抗腹蛇毒血清及抗眼镜蛇毒血清之试验小白鼠观察72小时。

4.7 结果判定

对照①小白鼠死亡50%以上,对照②小白鼠应比对照①死亡晚或不死亡。待检抗蛇毒血清之效价应以与对照①小白鼠同时死亡之最高稀释度判定。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书籍目录
  1. 抗蛇毒血清效价测定方法(小白鼠试验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2. 抗蛇毒血清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3. 抗肾上腺皮质抗体《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4.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药理学》
  5. 抗肾小球和肺泡基底膜抗体的检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6. 抗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7. 抗生素《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8. 抗平滑肌抗体《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9. 抗生素《医学微生物学》
  10. 抗贫血药《药理学》
  11. 抗生素(Antibiotics)及分类《医院药学》
  12. 抗皮肤成分自身抗体的检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3. 抗生素、磺胺药和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传染病》
  14. 抗帕金森病药《药理学》
  15.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医院药学》
  16. 抗呕吐药物《急诊医学》
  17.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配伍《医院药学》
  18. 抗疟药《医院药学》
  19.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医院药学》
  20. 抗凝药、溶栓药《急诊医学》
  21. 抗生素类阻断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2. 抗凝血药《药理学》
  23.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4. 抗凝系统的作用《生理学》
  25. 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 简称ABC技术)《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6. 抗凝剂、分血浆袋及采血器的热原质检查《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27. 抗衰老措施《中医疾病预测》
  28. 抗凝剂《临床基础检验学》
  29. 抗衰老机制《中医疾病预测》
  30. 抗敏茶《茶饮保健》
  31. 抗衰老研究进展《老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