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书籍目录

本品系用伤寒副伤寒甲、乙菌分别培育,取菌苔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每ml含伤寒菌1.5亿、副伤寒甲、乙菌各0.75亿制成。用于预防伤寒及副伤寒甲、乙。

1 菌种

1.1菌种来源

制造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各种诊断血清,应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检定

检定菌种可用pH7.2~7.4的肉汤琼脂、马丁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1.2.1 培养特性

各菌株应具有典型的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

1.2.2 血清凝集试验

用37℃培育18~20小时的培养物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含菌6亿/ml,与相应的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诊断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摇匀后放37℃过夜,以肉眼可见到凝集(+)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凝集反应之效价,凝集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伤寒菌种加用伤寒Vi及O血清做凝集试验,应与Vi血清有凝集,与O血清不凝集,或仅有较低凝集。

1.2.3 毒力试验

用37℃培育12~16小时的琼脂培养物以生理盐水稀释为下列浓度的菌液:

伤寒、副伤寒乙菌种:3亿/ml、1.5亿/ml及0.75/ml。

副伤寒甲菌种;15亿/ml、7.5亿/ml及3.75亿/ml。

根据菌种毒力情况稀释度可作更改,也可增加稀释度。

每一稀释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体重14~16g之小白鼠,至少5只,每只0.5ml,观察3天,使小白鼠于感染后3天内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为1个致死量(LD),伤寒、副伤寒乙菌种1LD应不超过1.5亿菌,副伤寒甲不超过7.5亿菌。

1.2.4 毒性试验

用37℃培育18~20小时之琼脂培养物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内,伤寒及副伤寒甲菌液加温56℃1小时,副伤寒乙菌液加温58℃1小时杀菌(或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杀菌试验合格后稀释为每ml含菌60、30及15亿等3个浓度,每一浓度的菌悬液以0.5ml腹腔注射体重15~18g小白鼠5只,观察3天,注射7.5亿菌之小白鼠应全部生存,注射15亿菌之5只小白鼠可有3只死亡。

1.2.5 免疫力试验

用加温杀菌(或用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的菌液稀释成如下的浓度:

伤寒及副伤寒乙菌液:2.5亿/ml。

副伤寒甲菌液:5亿/ml。

每一菌液免疫体重14~16g小白鼠至少30只,每只皮下注射上述浓度的菌液0.5ml。注射2次,间隔7天,末次免疫后9~11天进行毒菌攻击。每种死菌菌液免疫之小白鼠各腹腔注射1LD的相应毒菌(含于0.5ml中),同时应用同批饲养或体重与免疫组相同的小白鼠3组,每组至少5只作对照,分别于腹腔注射2、1及1/2LD的毒菌(各含于0.5ml中),观察3天。对照组小白鼠感染2及1LD者应全部死亡,感染1/2LD者要有部分死亡。伤寒、副伤寒乙菌液免疫组至少保护70%小白鼠活存,副伤寒甲菌液免疫组至少保护60%小白鼠活存,则免疫力试验为合格。

免疫力试验也可用LD50法判定结果:

用加温杀菌(或用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的菌液稀释成如下的浓度:

伤寒及副伤寒乙菌液:2.5亿/ml。

副伤寒甲菌液:5亿/ml。

每一菌液免疫体重14~16g之小白鼠至少30只,每只皮下注射上述浓度的菌液0.5ml,注射2次,间隔7天,末次免疫后9~11天,用培养12~16小时的伤寒、副伤寒甲或乙菌株之菌苔以pH7.2~7.4的肉汤及生理盐水等稀释至适当的浓度进行攻击。免疫组小白鼠应感染100个LD50以上的毒菌。同时应用同批饲养或体重与免疫组相同的小白鼠分为3~4组,每组至少5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毒菌作对照。免疫组及地照组分别腹腔注射0.5ml,观察3天,计算LD50。免疫组至少应保护70%小白鼠存活。

在做免疫力试验时,应以参考菌苗作对照。

1.2.6 抗原性试验

选体重2kg左右之健康家兔至少3只,用免疫力试验所用之菌液静脉注射3次每次0.5ml,第1次注射7亿菌,第2次14亿菌,第3次21亿菌,每次间隔7天。末次注射后10~14天采血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效价。伤寒菌免疫的血清对免疫菌效价应不低于1∶12800,副伤寒甲、乙效价不低于1∶6400,2/3家兔血清之凝集价达上述要求即为合格。

1.3 菌种保存

菌种应冻干保存,冻干菌种保存于2~8℃。

菌种冻干后应抽取样品按1.2项进行检查,合格后可使用3年。以后每次生产前必须检查全部特性一次,合格者可继续使用2年。

2 菌苗制造

制造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用的每一菌种选用2个菌株。

2.1 菌种

冻干菌种启开后应检查菌形、纯度及进行玻片凝集试验(伤寒菌加用Vi血清),合格后即可使用。每启开1支冻干菌种用于生产不应超过6代。

2.2 制造用培养基

用pH7.2~7.4的马丁琼脂或肉汤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2.3 原液制造

2.3.1 接种

采用涂种,接种后置37℃培育18~14小时。

2.3.2 采集

采集前逐瓶检查,有杂菌者废弃。刮取菌苔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中。

2.3.3 纯菌试验

原液采集后应逐瓶取样接种琼脂斜面1管,于37℃培育3天,24~26℃1天,有杂菌生长应废弃。

2.3.4 杀菌

原液用甲醛溶液杀菌,各种原液加入甲醛溶液浓度如下:

伤寒菌原液不超过1.1%±0.1%(ml /ml)。

副伤寒甲菌原液不超过1.4%±0.1%(ml /ml)。

副伤寒乙菌原液不超过1.8%±0.2%(ml /ml)。

加杀菌剂后的原液应放在37℃,不得超过7天,以后保存于2~8℃。

2.3.5无菌试验

纯菌试验合格的原液,应取样接种不含琼脂的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及普通琼脂斜面各1管,放37℃培育5天有本菌生长,可加倍量复试一次;有杂菌生长应废弃。

2.3.6 原液合并

无菌试验合格之原液,按不同菌株或不同制造日期分别过滤合并,合并后应加不超过0.5%(g /ml)的苯酚或其他适宜之防腐剂,保存于2~8℃。

2.4 原液检定

2.4.1 镜检

菌形应正常,无杂菌。

2.4.2 凝集试验

原液与相应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其凝集效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

2.4.3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2.4.4 浓度测定

应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测定浓度。

2.4.5 免疫力试验

原液于无菌试验合格后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进行。抽验批数应不少于生产批数的1/5。方法同1.2.5项,唯所用小白鼠每组至少15只。对伤寒或副伤寒甲乙毒菌之攻击,均应保护60%小白鼠活存为合格。

2.5 原液保存

原液应保存于2~8℃。原液自采集之日起至用于菌苗稀释时不得少于4个月,保存效期自采集之日起为2年半。

2.6 菌苗稀释

2.6.1 原液配合

稀释前应先将不同菌种所制之原液按比例配合。每一种菌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种菌之间在20%的范围内互有增减;同一种菌不同菌株之原液按等量混合,但每个菌株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个菌株之间在40%范围内互有增减。

2.6.2 菌苗稀释

稀释菌苗用含0.25%~0.5%(g /ml)苯酚或其他适宜的防腐剂之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

2.6.3 苗菌浓度

菌苗每ml含伤寒菌1.5亿,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菌各0.75亿。

2.7 菌苗分批

同组配合的原液用同批稀释液在同一日稀释的种瓶菌苗为1批。大罐稀释时应按大罐分批,并按分装机分为亚批。

2.8 检定

稀释后每批应逐瓶抽样进行无菌试验及测定防腐剂含量(大罐稀释时除外)。

2.9 分装

分装后应每亚批抽样送质量检定部门进行成品检定。

3 成品检定

3.1物理化学检查

菌苗应为乳白色悬液,pH值为6.8~7.4,不应有摇不散的菌块或异物。苯酚含量应为0.25%~0.5%(g /ml)。

3.2 菌形及纯度

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至少观察10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内不得有10个以上非典型菌(线状、粗大或染色可疑杆菌),并不应有杂菌。

3.3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4 安全试验

3.4.1 毒性试验

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菌苗0.5ml,或用体重350~450g之健康豚鼠2只,腹腔注射菌苗1.5ml,观察7日,应无死亡。

3.4.2 防腐剂试验

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2只,每只皮下注射菌苗0.5ml,用苯酚作防腐剂的菌苗注射的小白鼠可发生战栗症状,但不应超过半小时,观察7日不得有局部脓肿或死亡。

4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2~8℃。自稀释之日起效期为1年半。如原液保存超过1年稀释,应相应缩短效期(自原液采集之日起总效期不得超过2年半)。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书籍目录
  1.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2.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3. 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4. 伤寒、副伤寒《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5. 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6. 伤寒(通用古方诗括)《医学入门》
  7. 伤寒、温病瘥后禁忌《集验方》
  8. 伤寒(热病 阴证 阳证)《针灸资生经》
  9. 伤寒、温病用药大体及辟温方《集验方》
  10. 伤寒(附伤风)《万病回春》
  11. 伤寒案《丁甘仁医案》
  12. 伤寒(方一十六首)##《备急千金要方》
  13. 伤寒八日候《诸病源候论》
  14. 伤寒(《聚英》)《针灸大成》
  15. 伤寒百合《圣济总录》
  16. 伤寒《传染病》
  17. 伤寒百合病《冯氏锦囊秘录》
  18. 伤寒《病理学》
  19. 伤寒百合病《诸病源候论》
  20. 伤寒《灸法秘传》
  21. 伤寒百合病方七首《外台秘要》
  22. 伤寒《针灸聚英》
  23. 伤寒百合病秘方《华佗神方》
  24. 伤寒《盘珠集胎产症治》
  25. 伤寒斑疮候《诸病源候论》
  26. 伤寒《金匮钩玄》
  27. 伤寒暴死证《伤寒九十论》
  28. 伤寒《医学真传》
  29. 伤寒暴嗽《中医词典》
  30. 伤寒《慈幼便览》
  31. 伤寒奔豚《冯氏锦囊秘录》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