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书籍目录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系用A群脑膜炎球菌液体培养后,经提纯获得的多糖抗原冻干制成。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

1 菌种

1.1 菌种来源

制造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各种诊断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检定

1.2.1 形态及培养特性

将待检的菌种接种在含10%羊血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脑膜炎球菌在25℃不生长。35~37℃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16~20小时,涂片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亦可有单个阴性球菌。平皿分离培养显现光滑、湿润、灰白色的菌落、菌苔易取下,在生理盐水中呈均匀混悬液。

1.2.2 生化反应

接种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果糖及蔗糖,于35~37℃培养5~7日,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1.2.3 血清学特性

将在35~37℃培养16~20小时的菌苔,混悬于0.5%(ml /ml)甲醛生理盐水中,或56℃加热30分钟杀菌后,使每ml含菌10亿~20亿,与同群血清做定量凝集反应,放置35~37℃过夜,次日再放置室温2小时观察结果,以肉眼可见清晰凝集现象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凝集反应效价,必须达到原血清效价之半。

1.3 菌种保存

1.3.1 菌种应冻干保存。冻干后抽样按上述各项要求进行检查,合格后可作为种子批菌种用于生产。

1.3.2 种子批菌种可低温保存或置2~8℃冰箱中,生产前应检查菌种的全部特性,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2 制造

2.1 菌种

将生产用种子批菌种启开后,接种在10%羊血琼脂或其他适宜培养基上,放35~37℃二氧化碳环境培养一般不超过18小时,第2~4代菌种可用适宜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35~37℃固体培养基培养不超过18小时,液体培养基培养不超过12小时。菌种自启开后最多不能超过5代。

2.2 培养基

生产多糖菌苗可选用适宜培养基。生产用的液体培养基不应含有能与加入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形成沉淀的成分。培养基中不应含有对人体有害或其他过敏物质。

2.3 培养

采用培养罐液体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及杀菌前取样进行纯菌试验,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发现污染杂菌,应废弃。培养物于对数生长期后或静止期前期收获。一般培养6~8小时(随菌种接种量及使用培养基种类的不同而异)为宜。

2.4 杀菌

培养物加入甲醛溶液杀菌,或加热56℃10分钟,以确保杀菌完全及不损伤流脑多糖为宜。

2.5 去核酸

杀菌完成后,离心去菌体收集上清液,于其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充分混匀形成沉淀。放置适当时间离心,收集沉淀物。沉淀物中加入氯化钙溶液,使其最终浓度为1mol/L,摇动或搅拌1小时,使多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解离,加入乙醇至最终浓度为25%(ml/ml)。冷库静置1~3小时或过夜,离心去沉淀,收集澄清的上清液。

2.6 沉淀多糖

于上述上清液中加入冷却乙醇至最终浓度为80%(ml /ml),充分振摇。使多糖沉淀,离心收集沉淀多糖,然后用无水乙醇及两酮各洗二次以上,将沉淀物(多糖粗制品)保存在-20℃以下待进一步提取。

2.7 多糖的精制

将粗制品溶解于1/10饱和中性醋酸钠溶液中,使其浓度达10~20mg/ml,然后按1∶2容量用冷酚(100g结晶酚溶于40ml1∶10饱和醋酸钠溶液)提取2~3次,提取时充分振摇。然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用0.1mol/L氯化钙溶液或适宜的溶液透析。必要或有条件时也可用其他方法去除内毒素活性。再加乙醇至最终浓度为75%~80%(ml /ml)。离心收集沉淀物用无水乙醇及丙酮各洗二次以上。离心后倾去上清液,用无热原蒸馏水溶解沉淀的多糖,所得溶液即为提取之多糖,经除菌过滤后,取样进行无菌试验、血清学试验及各项生化测定。提取过程应尽量在15℃以下进行。提纯多糖应保存在-20℃或以下。

3 半成品检定

3.1 化学测定

按《生物制品化学检定规程》进行。每批多糖应测定固体总量,计算干重。

3.1.1 蛋白质含量

每批提纯多糖抗原的蛋白质含量(按重量)应小于10mg/g。按Lowry法,用牛血清白蛋白作对照。

3.1.2 核酸含量

每批提纯多糖的核酸含量(按重量)应小于10mg/g。按分光光度法,核酸在260nm处的吸收系数(E1%1cm)为200。

3.1.3 O-乙酰基含量测定

每批提纯多糖的O-乙酰基含量应≥2mmol/g。按Hestrin法测定。

3.1.4 磷含量

每批提纯多糖的磷含量应≥80mg/g。用钼酸胺法测定。

3.2 分子大小测定

每批提纯多糖的分子大小应用琼脂糖-4B或CL-4B凝胶过滤法测定。Kd值应≤0.40。kd值在0.5以前的洗脱液多糖回收应在65%以上。

3.3血清学特异性试验

每批提纯多糖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血清学特异性试验。A群半成品多糖抗原在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存在下,应特异抑制A群脑膜炎抗原致敏的红血球凝集。

3.4 提纯多糖的蛋白、核酸及脂多糖含量若达不到要求可进行再处理。

4 提纯多糖稀释

可用单批或多批多糖合并,然后加入无菌乳糖和无菌蒸馏水(无热原)稀释,使每人份菌苗含多糖30μg,乳糖2.5~3.0mg。乳糖规格应为分析纯结晶体。

5 分装与干燥

分装及容器的要求同《生物制品分装规程》。

6 成品检定

6.1 鉴别试验

每批分装菌苗至少取一瓶进行鉴别试验,按3.3项方法进行。

6.2 多糖浓度

每批菌苗应检查多糖含量,每人份多糖应不少于30μg。磷含量应在2.25μg以上。

6.3 无菌试验

每批菌苗应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6.4 安全试验

6.4.1 热原质试验

每批菌苗应按《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家兔注射剂量为0.025μg/kg。判定标准按该规程4.2项要求进行。

6.4.2 毒性试验

6.4.2.1 豚鼠毒性试验

至少用5只体重350~400g的豚鼠,每只腹腔注射500μg多糖(1ml),观察7天,不应引起明显症状或死亡。

6.4.2.2 小白鼠毒性试验

至少用5只体重18~20g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100μg多糖(0.5ml),观察7天,不应引起明显症状或死亡。

6.5 分子大小测定

分装的菌苗至少5批抽一批测多糖分子大小,用琼脂糖-4B或CL-4B凝胶过滤法测定,kd值应≤0.40。kd值在0.5以前的洗脱液多糖回收率应在65%以上。

6.6 水分测定

每批菌苗应测水分(费休氏法),其含量应不超过3%。

7 菌苗稀释液检定

稀释菌苗用的pH6.8~7.2缓冲生理盐水应经过下列检定。

7.1 无菌试验

每批稀释液应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7.2 安全试验

每批稀释液用体重18~20g小白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0.5ml,观察7天,应健存。

7.3 热原质试验

按《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

8 保存与效期

半成品多糖保存于-20℃或以下,自收菌之日起效期为5年。冻干菌苗保存于2~8℃,自冻干之日起效期为2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书籍目录
  1.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2.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3. B《伤寒悬解》
  4. Axenfeld –Schurenberg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5. B《金匮悬解》
  6. Avllis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7. B《伤寒说意》
  8. ATP能量的转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9. 《四圣心源》
  10. ATP的生成方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1. 《四圣悬枢》
  12. ATP的生成、储存和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3. B《生理学》
  14. Aronld-Pick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5. B《医学统计学》
  16. Arnold-Chiari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7. B《医学遗传学基础》
  18. Argyll Robertson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9. B《传染病》
  20. APUD系统肿瘤《病理学》
  21. Balint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2. ApoE异常症《动脉粥样硬化》
  23. Barre-Lieou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4. ApoE基因型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
  25. Barrett食管《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26. ApoE基因的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27. BCR的组成及功能《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8. ApoE多态性与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29. BCR复合物《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30. ApoE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31. BCR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医学免疫学》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