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聚英》)
发热: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
身热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热头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
身热而喘:三间。
余热不尽:曲池。
烦满汗不出:风池命门。
汗出寒热:五处攒竹上脘。
烦心好呕:巨阙商丘。
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神道关元悬颅。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关元(灸)。
少阴发热:太溪(灸)。
恶寒: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
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自表伤里,先胸胁,次入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期门(针)肺俞(针)。
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又以黄连、巴豆七粒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咳逆: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溺,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烦躁: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
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也。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战栗: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内庭大都。
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或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经攻下自溏泄。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太溪。少阴下利,便脓血,刺之通用。
霍乱: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扰烦乱也。或腹中痛绞刺。针委中。
腹痛: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结,久而弥困。刺委中。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灸关元、气海。
太阳、少阳并病:刺肺俞、肝俞。如头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
阴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若越人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岂能治哉?
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 伤寒(《聚英》)《针灸大成》
- 伤寒《传染病》
- 伤寒(方一十六首)##《备急千金要方》
- 伤寒《病理学》
- 伤寒(附伤风)《万病回春》
- 伤寒《灸法秘传》
- 伤寒(热病 阴证 阳证)《针灸资生经》
- 伤寒《针灸聚英》
- 伤寒(通用古方诗括)《医学入门》
- 伤寒《盘珠集胎产症治》
- 伤寒、副伤寒《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伤寒《金匮钩玄》
-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伤寒《医学真传》
-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伤寒《慈幼便览》
- 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伤寒《医效秘传》
- 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伤寒《扁鹊心书》
- 伤寒、温病瘥后禁忌《集验方》
- 伤寒《幼科心法要诀》
- 伤寒、温病用药大体及辟温方《集验方》
- 伤寒《幼科折衷》
- 伤寒案《丁甘仁医案》
- 伤寒《脉因证治》
- 伤寒八日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活幼心书》
- 伤寒百合《圣济总录》
- 伤寒《活幼心书》
- 伤寒百合病《冯氏锦囊秘录》
《针灸大成》
- 明·杨继洲著 后中十八届陈永诸谨制。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六气为病歌
- 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十二经脉歌(聚英)
- 玉龙歌(杨氏注解)
- 胜玉歌(杨氏)
-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四总穴歌
- 肘后歌(聚英)
- 回阳九针歌
- 针内障秘歌(杨氏)
- 针内障要歌
- 补泻雪心歌(聚英)
- 行针总要歌
- 行针指要歌
- 刺法启玄歌(六言)
- 针法歌
- 策
- 卷四
- 背部俞穴歌(医统)
- 腹部中穴歌
- 中指取寸
- 素问九针论
- 内经补泻
- 难经补泻
- 神应经补泻
- 南丰李氏补泻
- 四明高氏补泻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 生成数(聚英)
-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太乙歌
- 尻神禁忌
- 人神禁忌
- 卷五
- 十二经井穴(杨氏)
-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十二经纳干支歌
- 流注图
-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流注时日
-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十二經之原歌
-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九宮歌
- 八法歌
- 八法交会八脉
- 八法交会歌
- 八法交会八穴歌
- 八脉配八卦歌
- 八穴配合歌
- 刺法启玄歌(五言)
-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八法逐日干支歌
- 八法临时干支歌
- 推定六十甲子日时穴开图例
- 八脉图并治症穴
- 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
- 五脏六腑
-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经穴主治
-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 睛明(一名泪孔):
-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一名热府):
- 肺俞:
- 厥阴俞(一名厥俞):
-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 膀胱俞:
-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一名利机):
- 附分:
- 魄户:
- 膏肓俞:
- 神堂:
- 譩嘻: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一名血郄):
- 合阳:
-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
-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 飞扬(一名厥阳):
- 附阳:
- 昆仑:
- 仆参(一名安邪):
- 申脉(即阳蹻):
- 金门(一名梁关):
- 京骨:
- 束骨:
- 通谷:
- 至阴:
- 足少阴肾经
- 卷七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任脉
- 任脉经穴歌
- 任脉经考正穴法
- 督脉
- 督脉经穴歌
- 督脉经考正穴法
- 督任要穴(杨氏)
-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奇经八脉(节要)
-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十五络脉(节要)
- 十二经筋(节要)
- 五脏募穴(聚英)
- 八会
- 看部取穴
-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经外奇穴(杨氏)
- 穴同名异类(聚英)
- 卷八
- 穴法(神应经)
- 诸风门
- 伤寒门
- 痰喘咳嗽门
- 诸般积聚门
- 腹痛胀满门
- 心脾胃门
- 心邪癫狂门
- 霍乱门
- 疟疾门
-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汗门
- 痹厥门
- 肠痔大便门
- 阴疝小便门
- 头面门
- 咽喉门
- 耳目门
- 鼻口门
- 胸背胁门
- 手足腰腋门
- 妇人门
- 小儿门
- 疮毒门
- 续增治法
- 卷九
- 治症总要(杨氏)
- 东垣针法(聚英)
- 名医治法(聚英)
-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崔氏取四花穴法
-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骑竹马灸穴法
-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医案(杨氏)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