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AIDS的治疗
HIV感染所致的CD4+细胞的死亡和免疫功能的衰竭是不可逆的和致死性的。
虽现有针对IFV感染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许多药物,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个高效、低毒、安全的药物问世,现有的药物大多处于实验研究或临床试用阶段(表17-4)。美国已批准临床应用的药物有三个,即叠氮胸苷(3’-azidothymidine,AZT)、二脱氧肌苷(2’,3'-dideoxyinosine,ddI)和二脱氧胞苷(2’,3’-dideoxycytidine,ddC),均逆转录酶抑制剂。1985年AZT开始临床试用,能延长生存期,但不能完全抑制病情且毒性大。其原因在于:HIV基因组序列的突变,在HIV复制部们药物浓度不足以及耐药株的产生。联合用药是今后的方向。
表17-4 已应用和(或)研制中的抗HIV治疗制剂
类型 | 代表性制剂 | 主要作用 |
逆转录酶抑制剂 | AZT,ddI,ddC,d4T,3TC,FLT,PMEA等 | 抑制逆转录酶,作用于HIV整合前阶段 |
蛋白酶抑制剂 | 肽底物类似物 | 作用于HIV复制的整合后阶段阻断HIV在急、慢性感染细胞中的复制 |
Tat抑制剂 | R05-3335,R024-7429 | 阻断HIV在急、慢性感染细胞中的复制 |
HIV进入阻断剂 | sCD4,CD4lgG,CD4-PE40 | 阻止gp120与CD4结合,阻止合胞体形成 |
抗病毒核酸制剂 | 反意聚合苷酸RNA类似物等 | 针对HIV编码的核酸 |
抗已感染的细胞 | 天花粉蛋白 抗病毒抗体(ADCC) rCD4毒素 抗gp120毒素 CD8+细胞 | 这些制剂以不同机制发挥作用 |
免疫重建 | HIV治疗性疫苗 将env基因引入患者纤维母细胞并回输 表达env的载体 抗TNF制剂 IFN-α CD8+MHC1类限制性CTL IL-2或PEG-IL-2同基因骨髓移植 | 这些制剂以不同机制发挥作用 |
目前虽已有作用于HIV复制的不同阶段和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但最后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正确使用这些药物,而且还取决于疾病基本过程和HIV表型改变规律的了解。

- AIDS的治疗《医学免疫学》
- AIDS的预防《医学免疫学》
- ALS或CPR已获初步效果时的用药《急诊医学》
- Adi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Alzheimer病《病理学》
- ACEI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药理学》
- Apert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Apo(a)表型检测的方法学《动脉粥样硬化》
- ABO血型系统《生理学》
- Apo(a)表型检测的临床意义《动脉粥样硬化》
- ABO血型系统《临床基础检验学》
- Apo(a)基因的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 ABO和Rh系统以外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临床基础检验学》
- ApoAⅠ《动脉粥样硬化》
- Abell-Kendall改良法《动脉粥样硬化》
- ApoAⅠ、AⅡ、AⅣ、CⅠ、CⅡ、CⅢ及E的基因结构的类同性《动脉粥样硬化》
- Abadi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ApoAⅠ基因的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 A《传染病》
- ApoAⅠ异常症《动脉粥样硬化》
- A《医学遗传学基础》
- ApoAⅡ《动脉粥样硬化》
- A《医学统计学》
- ApoAⅣ《动脉粥样硬化》
- A《生理学》
- ApoB100《动脉粥样硬化》
- A《四圣心源》
- ApoB48《动脉粥样硬化》
- Ⅴ型补体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ApoB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