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医学免疫学》书籍目录

(一)抗原的性质

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例如牛或人的丙种球蛋白(BGG、HGG)呈大分子聚合状态时具免疫原性,而分子较小的非聚合单体则是良好的耐受原。给动物注射这种耐受原后,对以后再注入的聚合丙种球蛋白表现为无应答。一般来说分子量小的抗原其免疫原性差,导致耐受能力强,并随分子量大小而递减或递增。例如多聚鞭毛素(分子量104KD)、单体鞭毛素(分子量40KD)及由单体鞭毛素提取的成分A(分子量18kD)三者的免疫原性依次递减,而致耐受原性则依次递增。

此外,可溶性抗原常为致耐原,而颗粒性抗原则易于引起正相免疫应答。易被吞噬细胞迅速摄取的抗原常诱发免疫应答,而缓慢或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的抗原则多为致耐原。抗原表位密度高,即抗原分子表面具有许多相同重复的抗原决定簇者,其致耐原强。

(二)抗原的剂量

足以诱导耐受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动物的种属、品系及年龄、且参与效应细胞类型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Mitchison在1964年首先报告高、低带耐受性(high-zone,low-xone tolerance)现象。当他给小鼠注射低剂量(10-8M)与高剂量(10-5M)牛血清白蛋白(BSA)后,动物出现耐受。而中等剂量(10-7M)BSA引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T、B细胞产生耐受所需抗原剂量明显不同。T细胞所需抗原量较B细胞要小100-10000倍,而且发生快(24小时内达高峰),持续长(数月)。而B细胞形成耐受不但需要抗原量大,且发生缓慢(1-2周),持续时间短(数周)(表13-2)。

表13-2 低带与高带耐受主要特征比较

 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参与细胞T细胞T、B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抗原TD任何抗原

Waigle研究指出,小剂量抗原引起T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细胞和B细胞都耐受。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个体的年龄有关,即随年龄相应增大。与抗原的类别亦有关,即强免疫原性抗原大量注入时能引起耐受,继续注入大量抗原使耐受性增强;胸腺非依赖抗原高剂量易致耐受,胸腺依赖抗原用高、低剂量均可引起耐受。

(三)抗原注射途径

一般来说,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但不同的部位静脉注射引起后果可各异。HGG经颈静脉注入引起免疫,肠系膜静脉注入引起耐受;IgG或白蛋白注入静脉能致耐受,注入周围静脉则引起免疫应答。有些半抗原经皮内注射能诱导抗体生成及迟发型变态反应,但通过口服则发生耐受性。

通过肠系膜及门静脉注射易于致耐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肝起着生物学过滤的作用,将抗原解聚,聚合抗原被肝内枯否细胞吞噬降解,从而除去了免疫原性强的抗原部分,剩下非聚合抗原进入外周血流或淋巴道。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免疫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免疫学》书籍目录
  1. 抗原方面的因素《医学免疫学》
  2. 抗原的稳定性《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3. 抗原或抗体检测的方法《医学免疫学》
  4. 抗原的调节作用《医学免疫学》
  5. 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实用意义《医学免疫学》
  6. 抗原的特性《医学免疫学》
  7. 抗原加工《医学免疫学》
  8. 抗原的免疫原性《医学免疫学》
  9. 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0. 抗原的类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1.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2. 抗原的抗原性《医学免疫学》
  13.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4. 抗原的概念《医学免疫学》
  15.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6. 抗原的处理与递呈《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7. 抗原-抗体复合物。《病理生理学》
  18.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医学免疫学》
  19. 抗原摄取《医学免疫学》
  20. 抗原呈递细胞《组织学与胚胎学》
  21. 抗原特异性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2. 抗原呈递《医学免疫学》
  23. 抗躁狂抑郁症药《药理学》
  24. 抗原《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5. 抗躁狂症药《药理学》
  26. 抗幽门螺旋菌药《药理学》
  27. 抗着床避孕药《药理学》
  28.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9. 抗着丝点抗体的检测方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30. 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与临床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1. 抗真菌抗生素《医院药学》

《医学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