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超抗原
(一)超抗原的概念
超抗原(supper antigen,Sag)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它们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为T细胞活化提供信号。而上述的普通抗原只能与少数对应T细胞结合并使之活化。因此称这种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的抗原为超抗原。
(二)超抗原与T细胞结合的特征
超抗原主要与CD4+T细胞结合,而和普通抗原肽与T细胞的结合有很大差异。超抗原既能与APC细胞上MHCⅡ类分子结合,也能与TCR Vβ链结合是其作用特点。
超抗原无需经APC加工可直接与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而不是与肽结合沟结合,故无MHc 限制性。
在T细胞方面超抗原只与TCRVβ片段结合,而与D和J区无关,也与TCRα链无关。任一已知超抗原能与其特殊殊的Vβ片段结合,所以一种超抗原可活化多数T细胞,约占T细胞库的1/20~1/5,这远远超过普通抗原活化T细胞的数量(表10-7)。
表10-7 超抗原的作用特性
普通抗原 | 超抗原 | |
T细胞一次应答 | - | + |
T细胞反应频率 | 1/106~1/104 | 1/20~1/5 |
MHCⅡ类分子 | 肽结合沟 | 非多态区(α-螺旋) |
结合部位 | 外侧 | |
MHC限制性 | + | - |
APC存在 | + |
(三)超抗原的种类
1.内源性超抗原(病毒性) 70年代初Festenstein发现在MHC相同,而MHC以外基因区不同的纯系鼠间进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可引起很强的T细胞增殖反应,将刺激这种增殖反应的抗原称为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minor lymph'ocyte stimulating antigen,Mlsag)。
近年来证明这种内源性MLs抗原是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ouse mamary umor virus,MMTV)产生的蛋白。MMT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以前病毒(provirus)形式整合于小鼠细胞DNA中。这种小鼠可终生制造这种病毒蛋白,因之可视为一种自身超抗原。这种小鼠内源性MLs抗原的化学性质现已证明是一种糖蛋白。
由于MLs抗原的来源已经清楚,故目前称这种小鼠的内源性超抗原为病毒性超抗原。人类是否也有这种病毒性超抗原,目前尚不能肯定,但有人提出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也是逆转录病毒,有可能是人类的病毒性超抗原。
2.外源性超抗原(细菌性)外源性超抗原是一类细菌性外毒素组成,主要由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SE)以及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等。
(四)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1.超抗原与T细胞的耐受诱导实验证明在胸腺内分化发育中的T细胞如与超抗原结合,可诱发程序性细胞死亡,导致克隆排除。用抗Vβ单克隆抗体在周围血中检测不出带有特殊Vβ受体的T细胞,为T细胞耐受诱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模式。
2.超抗原与疾病葡萄球菌感染所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是可溶性蛋白分子,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葡萄球菌外毒素对靶细胞并无直接毒性作用,而是通过活化多数T细胞所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引起的毒性休克综合征等临床征状。
一些疾病,例如原因不明的川畸病,风湿性关节等疾病,发现与某些Vβ阳性T细胞的增殖相关。周围组织中存在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可为外源性超抗原激活而引发自身免疫病。也有学者认为HIV引发的人艾滋病,其发病学与其超抗原相关。
图10-6 抗原分类

- 超抗原《医学免疫学》
- 超距发功手法《气功外气疗法》
-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
- 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超声·免疫·肿瘤《免疫与健康》
- 绰法《中医词典》
- 超声波检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绰尔济《中医词典》
- 超声波疗法《康复医学》
- 抄复论《松峰说疫》
- 超声波疗法《理疗学》
- 畅通气道和改善通气《病理生理学》
- 超声成像《医学影像学》
- 畅通经络《中医养生学》
- 超声的概念《物理诊断学》
- 畅春丹《毓麟验方》
- 超声的物理特性《物理诊断学》
- 常住菌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超声间动电疗法《理疗学》
- 常治法《石室秘录》
- 超声心动图《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常镇道刘公治效《仿寓意草》
- 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病学》
- 常用贮存液的配制《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超声心动图诊断《医学影像学》
- 常用治法《中医内科学》
-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或称声透疗法)《理疗学》
- 常用制剂设备简介(供参考)《医院药学》
- 超声药物雾化吸入疗法《理疗学》
- 常用镇痛药物《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超声与超声波《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