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杀伤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抗原特异性的,只杀伤相应靶细胞而对其它细胞无损伤作用。杀伤T细胞必需与靶细胞直接触才有杀伤作用。当靶细胞被溶解时,TC细胞本身不受损伤并与之解离,因此一个杀伤T细胞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其杀伤机制可能是其分泌的多种细胞毒素所致。
(一)穿孔素蛋白(perferin)
杀伤T细胞活化后可诱发脱颗粒作用,排出其胞浆颗粒内已合成的一种蛋白质——穿孔素。这种蛋白在颗粒内是单体,当与胞外高浓度Ca2+接触后即发生聚合。这种聚合多发生在靶细胞膜的脂质层,并形成离子透过通道,因之大量离子和水分可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溶解。这种细胞溶解作用类似于补体的膜攻击复合物的作用,并且穿孔蛋白的结构也与C9有同源性。此外,颗粒中的其它成分如丝氨酸酯酶和蛋白聚糖也有损伤细胞的作用。
(二)细胞毒素
杀伤T细胞可泌一种蛋白质毒素,它与颗粒内的物质不同,而类似于淋巴毒素的物质。这种细胞毒素可活化靶细胞内的DNA降解酶,导致靶细胞核DNA的裂解,引起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由TC细胞分泌的细胞毒素引起的靶细胞死亡并不出现由于渗透压增高引起的细胞膨胀导致的细胞溶解。而穿孔蛋白杀伤靶细胞也不引起DNA裂解导致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两种杀伤机制在TC的杀伤作用中可能是互补的(图12-6)。
图12-6 T细胞杀伤靶细胞过程

- 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医学免疫学》
- TCR基因的重排《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TDM和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医院药学》
- TCR基因的结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TH细胞旁路激活《医学免疫学》
- TCRαβ和TCRγδ《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TH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医学免疫学》
- TCR/CD3复合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TIL细胞《免疫与健康》
- TaqDNA聚合酶的量《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TNF-α《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T、B细胞活化信号的出现《医学免疫学》
- Tolsa–Hunt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T W X《四圣悬枢》
- tRNA是氨基酸的运载工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T W《伤寒说意》
- t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T W《伤寒悬解》
- TX《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T《传染病》
- t分布《医学统计学》
- T《医学遗传学基础》
- t分布《预防医学》
- T《医学统计学》
- T和B细胞联合缺陷性疾病《医学免疫学》
- T《生理学》
- t检验 可用于两样本含量n1、n2较小时,且要求两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homoscedasticity)。若被检验的两样本方差相差较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需用t'检验。《预防医学》
- T《四圣心源》
- t检验 用于σ未知且n较小时。《预防医学》
- T《金匮悬解》
- t检验与u检验《医学统计学》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