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有丝分裂原受体
有丝分裂原(mitogen)来自植物蛋白或细菌产物,它能与多种细胞膜糖类及寡糖基分子结合,后者为促使丝分裂原受体、结合后能促使细胞活化和诱导细胞分裂。由于细胞膜含有不同糖基,故可认为是多克隆活化剂,它与抗原特异性的克隆活化是不同的。
T和B细胞表面都有分裂素受体,在体外可非特异性刺激静止淋巴细胞向母细胞转化。这种转化细胞DNA合成增加,出现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增多,嗜碱性以及产生有丝分裂等形态变化。这种转化过程对研究淋巴细胞功能变化及淋巴细胞早期活化过程的生化变化甚为重要。这种淋巴细胞转化过程可用3H-TdR掺入,检测DNA合成变化或借光细胞转化,常用于T细胞功能检测。美洲商陆(PWM)可诱导T和B细胞转化,而细菌脂多糖(LPS)能引起B细胞转化(珍6-8)。
表6-8 常见促有丝分裂原的特征
名称 | 来源 | 分子量(kD) | 糖特异性 | 特性及应用 |
刀豆素A(ConA) | 刀豆 | 102 | α-D-mannosyl- α-D-glucose | T细胞促有丝分裂原,分离细胞膜糖蛋白 |
植物血凝素(PHA) | 云豆 | 120 | N-actyl-D-galactosamine | T细胞促有丝分裂原 |
美洲商陆丝裂原(PNA) | 美洲商陆 | 32 | β-N-acetyl-D-glucosamine | B细胞、T细胞有丝裂原 |
大豆凝集素(SBA) | 花生 | 110 | D-galactosyl-(β1-3)-N-acetyl-D-galactosamine | 分离胸腺细胞亚群(皮质不成熟胸腺细胞与PNA凝集为PNA+细胞) |
大豆凝集素(SBA) | 大豆 | 120 | N-acetyl-D-galactosamine D-galactose | 凝集免疫活性B细胞、净化人骨髓用于骨髓移植 |

- 促有丝分裂原受体《医学免疫学》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理学》
- 猝暴吐血《奇效简便良方》
- 促衰变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猝大便脱肛方六首《外台秘要》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理学》
- 猝堕压倒打死心尚温者《回生集》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猝然而死少间复苏《女科百问》
- 促皮质素《药理学》
- 猝然失声《奇效简便良方》
- 促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 猝然头痛《奇效简便良方》
- 促脉(阳)《诊家正眼》
- 猝然心痛《奇效简便良方》
- 促脉(阳)《脉诀汇辨》
- 猝死方二十四首《外台秘要》
- 促脉《脉理求真》
- 猝心痛《药症忌宜》
- 促脉《疡科纲要》
- 猝眩仆《药症忌宜》
- 促脉《中医词典》
- 猝痖《中医词典》
- 促脉《中医名词词典》
- 猝魇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 促进肾小管泌氨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猝中《中医词典》
-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药理学》
- 猝中邪魔《奇效简便良方》
- 促结代脉辨《古今医统大全》
- 瘄后便脓《中医词典》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