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胸腺依赖抗原与胸腺非依赖抗原
实验证明,由抗原激发的免疫应答是多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由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参与予完成的。大多数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必须有TH细胞参予才能完成,称这种抗原为胸腺依赖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TD Ag)。但也有少数抗原物质,不须TH细胞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称这种抗原为胸腺非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antigen,TIAg)。这二种抗原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抗原决定簇的结构不同所致。TD抗原在其分子结构上,既具有载体功能的决定簇,也具有抗原性决定簇。且在其分子表面出现多种不同抗原决定簇,但缺乏重复出现的同一决定簇,TD抗原主要是大分子蛋白质。而TI抗原多数为大分子多聚体,带有重复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簇,且降解缓慢,故不须TH参加即能直接刺激B细胞,TI抗原主要是多糖类物质(图10-5、表10-5、6)。
图10-5 TD与T1抗原种类
表10-5 TD与TI抗原种类
TD | TI | |
人丙种球蛋白 牛血清清蛋白 卵白蛋白 类毒素 | 羊红细胞 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 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脂多糖 聚合鞭毛 DNP-聚蔗糖 聚乙烯基吡络烷酮(PVP) |
表10-6 TD抗原与TI抗原的特性
特性 | TD抗原 | TI抗原 TⅠ-1 TⅠ-2 | |
化学特性 | 蛋白质 | 脂多糖 | 多糖 |
抗体应答 | + | + | |
无胸腺鼠 | - | + | -/少 |
无T细胞培养物 | - | ||
抗体应答的特点 | - | ||
类别转换 | + | - | - |
亲和性成熟 | + | - | - |
记忆B细胞 | + | - | - |
多克隆B细胞活化剂作用 | - | + | - |
诱导DTH能力 | + | - | - |

- 胸腺依赖抗原与胸腺非依赖抗原《医学免疫学》
- 胸腺萎缩与衰老《免疫与健康》
- 胸乡《针灸大成》
- 胸腺肽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胸乡《中医词典》
- 胸腺素《药理学》
- 胸乡《针灸学》
- 胸腺《组织学与胚胎学》
- 胸胁《中医词典》
- 胸腺《人体解剖学》
- 胸胁病《备急千金要方》
- 胸腺《生理学》
- 胸胁腹满《景岳全书》
- 胸下结硬《中医名词词典》
- 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证治心传》
- 胸围辨病《常见病自测》
- 胸胁好《中医词典》
- 胸围《中医词典》
- 胸胁苦满《中医名词词典》
- 胸脘闷满10余载《名师垂教》
- 胸胁苦满《中医词典》
- 胸外科术后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胸胁满《千金翼方》
- 胸外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胸胁满《中医词典》
- 胸外侧和胸内侧神经《人体解剖学》
- 胸胁满《伤寒六书》
- 胸痛引背《中医词典》
- 胸胁满《伤寒明理论》
- 胸痛胸满《医学纲目》
- 胸胁满痛《医宗金鉴》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