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IgE
IgE是1966年发现的一类Ig,分子量为188kD,血清中含量极低,仅占血清总Ig的0.002%,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ε链有4个CH(Cε1~Cε4),无铰链区,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使IgE丧失生物学活性。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胃肠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常是变应原入侵和I型变态反应发生的场所。IgE为亲细胞抗体,Cε2和Cε3功能区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膜上高亲和力FcεRⅠ结合。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已固定在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上IgE结合,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发作时,局部的外分泌液和血清中IgE水平都明显升高。
表2-4 人各类免疫球蛋白主要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比较
IgG | IgA | IgM | IgD | IgE | |
重链名称 | γ | α | μ | δ | ε |
重链功能区数目 | 4 (Vγ、Cγ1、Cγ2、Cγ3) | 4 (Vα 、Cα1、 Cα2、Cα3) | 5 (Cμ、Cμ1、Cμ2、Cμ3、Cμ4) | 4 (Vδ、Cδ1、Cδ2、Cδ3) | 5 (Vε、Cε1、Cε2、Cε3、Cε4) |
主要存在形式 | 单体 | 单体、双体 | 五聚体 | 单体 | 单体 |
MW(Kd) | 146~170 | 160,400 | 970 | 175 | 188 |
平均含碳水化合物(%) | 4 | 10 | 12 | 18 | 12 |
成人血清浓度(mg/dl±SD) | 1150±300 | 210±50 | 150 | 0.3~4 | 0.002 |
占血清总Ig% | 75 | 10 | 5~10 | <1 | <0.001 |
存在于外分泌液中 | - | +++ | + | - | - |
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 ++(IgG> IgG>IgG2) | - | +++ | - | - |
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 + | + | ? | + | + |
结合吞噬细胞 | ++(IgG3>IgG1) | + | - | - | +(嗜酸性粒细胞) |
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 | - | - | - | +++ |
结合SPA | + | ± | ± | - | - |
半衰期(天) | 20~23(IgG3)为7~8 | 5.8 | 5.1 | 2.8 | 2.5 |
合成部位 | 脾、淋观点结浆细胞 | 粘膜相关 淋巴样组织 | 脾、淋巴结、浆细胞 | 扁桃体、脾浆细胞 | 粘膜固有层浆细胞 |
开始合成时间 | 生后3月 | 4~6月 | 胚胎后期 | 较晚 | 较晚 |
达成人水平时间 | 3~5岁 | 4~12岁 | 6月~1岁 | 较晚 | 较晚 |
通过胎盘 | + | - | - | - | - |
免疫作用 | 抗菌、抗病毒、抗毒素,自身抗体 | 粘膜局部免疫作用,抗菌、抗病毒,免疫排除功能 | 早期防御作用,溶菌,溶血,SmIgM,天然血型抗体,类风湿因子 | SmIgM+ SmIgD+ 正应答 | 抗寄生虫感染I型超敏反应 |
*聚合的Ig
- IgE《医学免疫学》
- IgD《医学免疫学》
- IgE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医学免疫学》
- IgA肾病《病理学》
- IgE介导的炎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IgA肾病《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IgG《医学免疫学》
- IgA《医学免疫学》
- IgM《医学免疫学》
- Ig Fe受体《医学免疫学》
- Ig超家族的特点《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FN的临床应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g超家族的组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FN-γ《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g轻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FN-α和IFN-β《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g轻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医学免疫学》
- IFN《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g重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EF电泳检测ApoE表型《动脉粥样硬化》
- Ig重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医学免疫学》
- ICC在原位杂交技术中的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IL-1《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CC在细胞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IL-1《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CC在铺片中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IL-10《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CC的双重染色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IL-11《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ICC的几种特殊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IL-12《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 第一篇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一章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 第二节 经典免疫学时期
- 第三节 近代免疫学时期
- 第四节 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分子
- 第一节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三节 补体受体及其免疫学功能
-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 第五节 血清补体水平与疾病
-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第五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一):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
-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 第二节 MHC抗原
-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 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 第七章 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
-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 第八章 免疫细胞(二):淋巴细胞系
- 第一节 T细胞
- 第二节 B细胞
- 第三节 第三群淋巴细胞
- 第九章 免疫细胞(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一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第二节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
-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二篇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 第十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 第三节 抗原的抗原性
-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一):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 第二节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三节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免疫记忆
- 第五节 体液免疫的效应
- 第六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十二章 免疫应答(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三):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 第四节 免疫耐受的机制
-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四):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二节 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 第三篇 免疫病理
-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的诱因
-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制
-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
-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 第三节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四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器官移植排斥的类型
- 第二节 移植反排斥的机制
- 第三节 移植排斥的防止
- 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法
-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二十一章 免疫治疗学
- 第一节 免疫增强药物及免疫增强疗法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 第三节 生物应答调节与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