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临床表现

《传染病》书籍目录

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10日至9年)。

早期发热为主要症状,起病缓慢,症状轻而不典型,长期不规则发热,约1/2~1/3病例呈双峰热型,即1日内有2次体温升高(升降幅度超过1℃)。其它热型可类似伤寒、结核、疟疾或波浪热(即布鲁氏杆菌病)。发热早期多持续3~5周后消退,数周后可再度升高,如此复发与间歇相交替,可持续一年以上。发热时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不振乏力头昏等症状。发热虽持续较久,但仍能坚持一般劳动,是其特征。

病后3~6月典型症状逐渐明显,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咳嗽等。可因贫血出血心悸气短贫血貌,重症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因小板减少等因素可有鼻衄牙龈出血出血倾向。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自2~3病周即可触及,质地柔软,以后随病期延长脾肿逐渐明显且变硬,半年可平脐,年余可达盆腔,若脾内栓寒或出血,则可引起脾区疼痛和压痛,有时可闻及摩擦音。肝脏肿大稍晚,较脾肿轻,偶见黄疸腹水,淋巴结呈轻、中度肿大,无明显压痛。

晚期患者(发病1~2年后)可因长期发热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致使患儿发育障碍。病情加重后皮肤有色素沉着,偶至肝硬化。亦可因脾功亢进,抵抗力降低,常并发肺炎粒细胞缺乏症败血症等。

此外,尚有皮肤型和淋巴结型黑热病等,均可于病变部位找到利杜体。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传染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传染病》书籍目录
  1. 临床表现《传染病》
  2. 临床表现《传染病》
  3. 临床表现《传染病》
  4. 临床表现《传染病》
  5. 临床表现《传染病》
  6. 临床表现《传染病》
  7. 临床表现《传染病》
  8. 临床表现《传染病》
  9. 临床表现《传染病》
  10. 临床表现《传染病》
  11. 临床表现《传染病》
  12. 临床表现《传染病》
  13. 临床表现《传染病》
  14. 临床表现《传染病》
  15. 临床表现《传染病》
  16. 临床表现《传染病》
  17. 临床表现《传染病》
  18. 临床表现《传染病》
  19.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0. 临床表现《传染病》
  21.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2. 临床表现《传染病》
  23.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4. 临床表现《传染病》
  25.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6. 临床表现《传染病》
  27.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8. 临床表现《传染病》
  29.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30. 临床表现《传染病》
  31.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