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传染病》书籍目录

(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可产生2种免疫力。

1.抗菌免疫力 A组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主要产生抗M蛋白的抗体,它能消除M蛋白抗原对机体吞噬功能的抵抗作用,但只具有型特异性。

2.抗毒免疫力 机体感染猩红热后可产生抗红疹毒素的抗体,但不同抗原性的红疹毒素间无交叉免疫。因而患一次猩红热后,若感染了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3.流行特征 猩红热系温带疾病,热带、寒带少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传染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传染病》书籍目录
  1. 流行病学《传染病》
  2. 流行病学《传染病》
  3. 流行病学《传染病》
  4. 流行病学《传染病》
  5. 流行病学《传染病》
  6. 流行病学《传染病》
  7. 流行病学《传染病》
  8. 流行病学《传染病》
  9. 流行病学《传染病》
  10. 流行病学《传染病》
  11. 流行病学《传染病》
  12. 流行病学《传染病》
  13. 流行病学《传染病》
  14. 流行病学《传染病》
  15. 流行病学《传染病》
  16. 流行病学《传染病》
  17. 流行病学《传染病》
  18. 流行病学《传染病》
  19. 流行病学《传染病》
  20. 流行病学《传染病》
  21. 流行病学《传染病》
  22. 流行病学《传染病》
  23. 流行病学《传染病》
  24. 流行病学《传染病》
  25. 流行病学《传染病》
  26. 流行病学《传染病》
  27. 流行病学《传染病》
  28. 流行病学《传染病》
  29. 流行病学《传染病》
  30. 流行病学《传染病》
  31. 流行病学《传染病》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