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病原学

《传染病》书籍目录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传代16~1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根据本菌的夹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过血凝试验将本菌分为A、B、C、D、X(1916)、Y(1889)、Z、W135(319)、29E(1892)、H、I、K和L13个血清群。以A、B、C群为多见。脑膜炎双球菌细菌素(meningocin)又可将A群分为4型,C群分为6型;B群分为11型,其中B群2型致病力最强。根据其脂多糖(CPS)将脑膜双球菌分为8个LPS免疫型,与致病关系尚不清楚。

近20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的流行菌群已由A群转变为B群和C群;我国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B群仅占少数。但带菌者以B、C群为主,今后是否会成为主要流行菌群,有待于密切观察。

从60年代以来,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A群耐药情况视不同国家、地区而异但,亦有增多趋势。我国分离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对磺胺比较敏感,故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传染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传染病》书籍目录
  1. 病原学《传染病》
  2. 病原学《传染病》
  3. 病原学《传染病》
  4. 病原学《传染病》
  5. 病原学《传染病》
  6. 病原学《传染病》
  7. 病原学《传染病》
  8. 病原学《传染病》
  9. 病原学《传染病》
  10. 病原学《传染病》
  11. 病原学《传染病》
  12. 病原学《传染病》
  13. 病原学《传染病》
  14. 病原学《传染病》
  15. 病原学《传染病》
  16. 病原学《传染病》
  17. 病原学《传染病》
  18. 病原学《传染病》
  19. 病原学《传染病》
  20. 病原学《传染病》
  21. 病原学《传染病》
  22. 病原学《传染病》
  23. 病原学《传染病》
  24. 病原学《传染病》
  25. 病原学《传染病》
  26. 病原学《传染病》
  27. 病原学《传染病》
  28. 病原学《传染病》
  29. 病原学《传染病》
  30. 病原学《传染病》
  31. 病原学《传染病》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