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
空肠弯曲菌引起人类肠炎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其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有关。国外两例志愿受试者,一例口服含菌量为106的牛奶后三天出现典型症状;另一例口服含菌量为500个的食品第四天发病。空肠弯曲菌从口进入消化道,空腹时胃酸对其有一定杀灭作用,已证明pH≤3.6的溶液对该菌可可杀灭。所以饱餐或硷性食物利于细菌突破胃屏障。进入肠腔的细菌在上部小肠腔内繁殖,并借其侵袭力侵入粘膜上皮细胞。细菌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细菌裂解出内毒素。外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外毒素激活上皮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进而cAMP增加,能量增加,促使粘膜细胞分泌旺盛,导致腹泻。这一作用可被霍乱抗毒素所阻断。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还造成局部粘膜充血、渗出水肿、溃疡、出血。如果免疫力低下则细菌可随血流扩散,造成菌血症,甚至败血症,进而引起脑、心、肺、肝尿路、关节等的损害。
肠粘膜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结肠炎,固有层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肠腺退变、萎缩,粘液丧失;腺窝脓肿;粘液上皮细胞溃疡,类似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的改变。也有部分病例粘膜病变类似沙门氏菌和志贺菌感染。

-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不起,气喘欲死《奇效简便良方》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不生《幼幼新书》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不生《竹林女科证治》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不生《儿科萃精》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不退落《古今医统大全》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菜《老年食养食疗》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迟《中医词典》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迟《证治准绳·幼科》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迟(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齿生迟诗(七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臭秘方《华佗神方》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搐《景岳全书》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搐《麻疹备要方论》
-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 发搐《张氏医通》
《传染病》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
- 第二节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
-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 第二章 病毒感染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 一、轮状病毒胃肠炎
- 二、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
- 三、其它病毒性胃肠炎
- 附:肠道病毒感染
-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 第五节 麻疹
- 第六节 水痘
-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第十节 森林脑炎
-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 第十二节 登革热
- 第十三节 狂犬病
- 第十四节 艾滋病
-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 第四章 细菌感染
- 第一节 败血症
-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 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附 鼠伤寒
- 第五节 霍乱
-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 第七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第八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 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第十节 白喉
- 第十一节 百日咳
- 第十二节 军团病
- 第十三节 猩红热
-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 第十五节 鼠疫
- 第十六节 炭疽
- 第十七节 兔热病
-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 第六章 寄生虫病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