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 基本特征《传染病》
- 基本结构《医学微生物学》
- 基本条件《思考中医》
- 基本国策、方针、法规和标准《预防医学》
- 基本外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基本概念《临床肝移植》
- 基本要求《中药法规》
- 基本概念《传染病》
- 基本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生理学》
- 基本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基本肺容积《生理学》
- 基本原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基本的病理改变《急诊医学》
- 基本原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基本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 基本原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基本病变X线表现《医学影像学》
- 基本原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基本病变《病理学》
- 基本原理的分类《临床生物化学》
- 屐鼻绳灰《新修本草》
- 基本组织《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屐鼻绳灰《千金翼方》
- 基础代谢《生理学》
- 屐(音剧)?(音燮)鼻绳灰《证类本草》
- 基础护理学的概念、任务与内容《基础护理学》
- 积滞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 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与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 积滞总括《医宗金鉴》
- 基础生命抢救手法《急诊医学》
《传染病》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
- 第二节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
-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 第二章 病毒感染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 一、轮状病毒胃肠炎
- 二、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
- 三、其它病毒性胃肠炎
- 附:肠道病毒感染
-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 第五节 麻疹
- 第六节 水痘
-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第十节 森林脑炎
-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 第十二节 登革热
- 第十三节 狂犬病
- 第十四节 艾滋病
-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 第四章 细菌感染
- 第一节 败血症
-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 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附 鼠伤寒
- 第五节 霍乱
-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 第七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第八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 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第十节 白喉
- 第十一节 百日咳
- 第十二节 军团病
- 第十三节 猩红热
-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 第十五节 鼠疫
- 第十六节 炭疽
- 第十七节 兔热病
-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 第六章 寄生虫病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