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如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和尿液)中,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 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地区以同性和双性恋为主,约占73~80%,异性恋仅占2%左右。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则以异性恋传播为主,占20~70%。由于异性恋传播比同性恋传播涉及面要广泛得多,故对社会人群威胁更大。
2.通过血液传播 药瘾者感染发病的占艾滋病总数17%左右,系通过共享污染少量血液的针头及针筒而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等亦为重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 亦本病重要传播途径。感染本病孕妇在妊娠期间(经胎盘)、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哺乳传染给婴儿。
4.其它途径 医护人员护理艾滋病人时,被含血针头刺伤或污染破损皮肤传染,但仅占1%。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亦可传染。密切的生活接触亦有传播可能。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同性恋和杂乱性交者、药瘾者、血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婴儿为本病的高危人群。此外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亦有关系,艾滋病发病者以HLADR5型为多。
(四)流行特征 本病于1981年首先发现于美国,但回顾性研究发现在非洲中部1959年保存至今的血清中已有此病抗体。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各大洲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美国流行最严重,其次是非洲和欧洲。亚洲地区日本、东南亚和我国香港、台湾也有病例发生。近年来我国大陆已有数百人血清HIV抗体阳性,并有少数病例发病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世界上HIV感染者500~1000万人,在142个国家中艾滋病患者已达13万人以上,并以每6~10个月递增一倍的速度增加。艾滋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之比约为5:100,发病年龄以20--50岁青壮年居多,男女之比在欧美约为14:1,在非洲男女患者大致相等。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行病学《临床营养学》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感杆菌《医学微生物学》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产与死产《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产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产时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产后满闷《医学衷中参西录》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产《妇产科学》
- 流行病学《传染病》
- 流产《百病自测》
- 流行病学《传染病》
《传染病》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
- 第二节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
-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 第二章 病毒感染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 一、轮状病毒胃肠炎
- 二、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
- 三、其它病毒性胃肠炎
- 附:肠道病毒感染
-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 第五节 麻疹
- 第六节 水痘
-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第十节 森林脑炎
-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 第十二节 登革热
- 第十三节 狂犬病
- 第十四节 艾滋病
-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 第四章 细菌感染
- 第一节 败血症
-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 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附 鼠伤寒
- 第五节 霍乱
-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 第七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第八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 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第十节 白喉
- 第十一节 百日咳
- 第十二节 军团病
- 第十三节 猩红热
-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 第十五节 鼠疫
- 第十六节 炭疽
- 第十七节 兔热病
-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 第六章 寄生虫病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