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传染病》书籍目录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小肠后,侵入肠粘膜,部分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繁殖;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然后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菌血症。此阶段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和其他网状内皮系统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引起临床发病。造成发热等症状的机理仍不完全清楚,多认为系菌体裂解后的内毒素作用于局部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内致热原所致。还可能与巨噬细胞产生单核细胞活素,花生四烯酸等物质有关。病程的第1~2周,血培养常为阳性,骨髓属网状内皮系统,细菌繁殖多,持续时间长,培养阳性率最高。病程第2~3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大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有强大吞噬能力,可见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除肠道病变外,肝、脾也非常显著。胆囊呈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胆囊中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心脏、肾等脏器也有轻重不一的中毒性病变。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传染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传染病》书籍目录
  1.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2.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3.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4.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5.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6.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7.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8.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9.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0.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1.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2.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3.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4. 发病原理及病理改变《传染病》
  15.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6.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传染病》
  17.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18.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传染病》
  19.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20.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传染病》
  21.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22. 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传染病》
  23.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24. 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传染病》
  25.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26. 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传染病》
  27.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传染病》
  28. 发病原理和病理变化《传染病》
  29.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30. 发病学概论《病理生理学》
  31.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