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传染病》书籍目录

(一)流行病学资料 乙脑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9三个月内。起病前1~3周内,在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大多近期内无乙脑疫苗接种史。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且在2~3天内逐渐加重;早期常无明显体征,2~3天后常见脑膜刺激征,幼儿出现前囱膨隆;查体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等。重症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等表现;小儿常见凝视与惊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30×109/L,中粒细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0.05~0.5×109/L之间,个别病人可达1×109/L以上,或始终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IgM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则IgA、IgG升高显著,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3.血清学检查

(1)血凝抑制试验 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100为可疑,1:32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

(2)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 检测IgM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在2ME处理前、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效价下降1/2~3/4,表示特异性IgM已被2ME裂解,即为试验阳性。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阳性,且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价值,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若仅单份血清,1:2为可疑,1:4以上有助诊断。

(4)中和试验病后一周血中出现中和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早期为IgM,后期为IgG。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抗体持续终生。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5)免疫荧光试验 发病初1~2天的血液或发热第2~4天的脑脊液及发热全程的脑室内的脑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阳性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乙脑抗体,比较灵敏、特异。

4.病毒分离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通常仅于死后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乳鼠脑内,传代后作鉴定,可作回顾性诊断。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传染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传染病》书籍目录
  1. 诊断《传染病》
  2. 诊断《传染病》
  3. 诊断《传染病》
  4. 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5. 诊断《传染病》
  6. 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7. 诊断《传染病》
  8. 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9. 诊断《传染病》
  10. 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11. 诊断《传染病》
  12. 诊断《预防医学》
  13. 诊断《传染病》
  14. 诊断《预防医学》
  15. 诊断《传染病》
  16. 诊断《中医诊断学》
  17. 诊断《传染病》
  18. 诊断《临床营养学》
  19. 诊断《传染病》
  20. 诊断《临床营养学》
  21. 诊断《传染病》
  22. 诊断《临床营养学》
  23. 诊断《传染病》
  24. 诊断《临床营养学》
  25. 诊断《传染病》
  26. 诊断《临床营养学》
  27. 诊断《传染病》
  28. 诊大肉消长捷法篇《形色外诊简摩》
  29. 诊断《传染病》
  30. 诊寸口脉《千金翼方》
  31. 诊断《传染病》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