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病原学

《传染病》书籍目录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D族。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均能诱生相应的抗体“O”及“H”抗原性较强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Vi”抗原见于新分离的菌株,在体内具有抗吞噬和抗溶菌的作用,故该类菌株可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繁殖。但因其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效价低,对本病的诊断作用不大,但90%带菌者“Vi”抗体阳性,故可用于发现带菌者。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出现M1型质粒介导多重耐药伤寒菌株流行,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值得重视。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传染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传染病》书籍目录
  1. 病原学《传染病》
  2. 病原学《传染病》
  3. 病原学《传染病》
  4. 病原学《传染病》
  5. 病原学《传染病》
  6. 病原学《传染病》
  7. 病原学《传染病》
  8. 病原学《传染病》
  9. 病原学《传染病》
  10. 病原学《传染病》
  11. 病原学《传染病》
  12. 病原学《传染病》
  13. 病原学《传染病》
  14. 病原学《传染病》
  15. 病原学《传染病》
  16. 病原学《传染病》
  17. 病原学《传染病》
  18. 病原学《传染病》
  19. 病原学《传染病》
  20. 病原学《传染病》
  21. 病原学《传染病》
  22. 病原学《传染病》
  23. 病原学《传染病》
  24. 病原学《传染病》
  25. 病原学《传染病》
  26. 病原学《传染病》
  27. 病原学《传染病》
  28. 病原学《传染病》
  29. 病原学《传染病》
  30. 病原性真菌《医学微生物学》
  31. 病原学《传染病》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