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痰不作眩
眩者,头晕也,眼有黑花,如立舟车之上,而旋转者是也。刘河间专主于火,谓肝木自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动而火上炎也。故丹溪尝言无火不生痰,痰随火上,故曰无痰不作眩。夫眩,病也。痰,非病也。痰非人身素有之物。痰者,身之津液也。气滞、血凝,则津液化而为痰,是痰因病而生者也。若云无痰不作眩,似以痰为眩病之本矣。岂知眩晕之来也,有气虚而眩,有血虚而眩,有肾虚而眩。气虚者,阳气衰乏,则清阳不上升。经云∶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是也。血虚者,吐衄、崩漏、产后血脱,则虚火上炎,眼生黑花。
经云∶肝虚则目 无所见是也。肾虚者,房欲过度,则肾气不归元而逆奔于上。经云∶ 蒙招尤目瞑,上实下虚,过在足少阴、巨阳。又云∶髓海不足,目为之眩是也。风火之眩晕属外感,三虚之眩晕本内伤。其云痰而作眩者,必内外合邪而后痰聚而为害,非竟主乎痰而可以为眩也。若一纯攻痰,而不大补气血、壮水滋阴,以救其本,病未有不毙者也。

- 论无痰不作眩《质疑录》
- 论无痰不作疟《质疑录》
- 论吴吉长乃室及王氏妇误药之治验《寓意草》
- 论无热虚劳《济阴纲目》
- 论吴圣符单腹胀治法《寓意草》
- 论闻君求血证兼痰证治法《寓意草》
- 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温病正宗》
- 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预防医学》
- 论吴叔宝无病而得死脉《寓意草》
- 论文蛤海蛤魁蛤《苏沈良方》
- 论吴又可《伤寒寻源》
-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温病正宗》
- 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知医必辨》
-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重订广温热论》
-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温病正宗》
- 论五丁状候《中藏经》
-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重订广温热论》
- 论五疔状候《华佗神方》
- 论温热五种辨法《温病正宗》
- 论五发疽《外科精义》
-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五行《石室秘录》
-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五行各有五《冯氏锦囊秘录》
-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 论五行各有五《医贯》
-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五行胜复《古今医统大全》
-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位《明目至宝》
《质疑录》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张景岳传
- 综概
- 论伤寒无补法
- 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
- 论中风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
- 论肝无补法
- 论见血无寒
- 论无痰不作眩
- 论无痰不作疟
- 论诸痛不宜补气
- 论关格是脉而非症
- 论疝不当专属肝经病
- 论疝与肾经绝无相干
- 论三消有寒不专主火
- 论阳常有余
- 论气有余即是火
- 论《原病式》病机十九条
- 论怪病多属痰
- 论右肾为命门
- 论痢不专属湿热
- 论痢有寒热不当以赤白分气血
- 论痢无止法
- 论赤痢自小肠来
- 论三日疟分子午卯酉日
-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
- 论小便不通用隔三之法
-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
- 论痰病类伤寒香港脚类伤寒
-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
- 论相火为元气之贼
- 论阴火为心乘土位
- 论子宫之胞与溲胞不同
- 论治病不出气血痰郁
- 论心肺远血肾肝近血
- 论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 论天癸非精血
- 论命门之火不可偏诊于右尺
- 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
- 论三焦有几
- 论苦寒补阴之误
-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 论肺热还伤肺
- 论伤寒无阴证
-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
- 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误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