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热病舌黄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与胃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热邪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屎燥为无湿矣。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然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症治之。倘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再前之舌黄或浊,须要有地之黄。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象,大忌前法。其脐以上为大腹,或满或胀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症必无,或十只存一,亦要验之于舌。或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或老黄色,或中有断纹,皆当下之。如小承气汤,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若未现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湿聚太阴为满,或寒湿错杂为痛,或气壅为胀,又当以别法治之。再黄苔不甚浓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寒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可也。

-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法《医学心悟》
-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 论温法《医学集成》
-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温热逢源》
-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温热五种辨法《温病正宗》
- 论胃脘痈《外科枢要》
-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重订广温热论》
- 论胃气不降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温病正宗》
- 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重订广温热论》
- 论卫气《中风论》
-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温病正宗》
-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 论文蛤海蛤魁蛤《苏沈良方》
- 论痿蹙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