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筋

《圣济总录》书籍目录

论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病名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夫热则筋缓,寒则筋急。今肝气内虚,虚则生寒,故筋急而见。其尺脉数甚者,盖尺里以候腹中。其人腹急,则尺脉见数,数亦为虚,以腹内气虚故也,其证筋急而见,为疹筋。视其色白黑为病甚者,气既寒而筋急,其色又见白黑,是为寒甚之证。

治肝虚筋脉不利,腹急筋见,胁肋胀满。薏苡仁汤

薏苡仁 防风(去叉)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各一两) 酸枣仁(炒三分) 白茯苓(去黑皮) 海桐皮 萆 (各半两) 芎 (三分)

上九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肝气虚寒,筋脉急见于外,成疹不已。补肝汤

防风(去叉二两) 细辛(去苗叶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二两) 柏子仁(一两)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山茱萸 蔓荆实(各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大枣三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空心顿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肝虚生寒,脉数筋急,腹胁妨闷,筋见于外。柏子仁饮方

柏子仁 茯苓(去黑皮) 防风(去叉) 细辛(去苗叶各三分) 当归(锉微炒) 槟榔(各半两锉) 白术 桂(去粗皮各三分) 附子(炮裂去脐皮半两) 芎 枳壳(去瓤麸炒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肝虚寒筋急,腹满 胀。柏子仁丸

柏子仁 黄 (锉) 白茯苓(去黑皮) 楮实 覆盆子 五味子 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 酸枣仁(炒) 鹿茸(酥炙去毛) 桂(去粗皮) 白术 沉香(锉) 枳实(麸炒) 熟干地黄(焙各一两)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及晚食前服。

治肝风筋脉成疹,腹肋急痛。羌活汤

羌活(去芦头) 白术 麻黄(去根节煮掠去沫焙) 侧子(炮裂去皮脐) 丹参 当归(锉炒) 防风(去叉) 羚羊角(镑屑各三分) 白茯苓(去黑皮) 萆 桂(去粗皮各半两)

上一十一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肝气不足,筋脉急见,心腹壅滞,左肋妨胀,不思饮食。茯苓汤

白茯苓(去黑皮) 前胡(去芦头) 白术 鳖甲(涂醋炙黄去裙 ) 沉香(锉) 黄(锉各一两) 桂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圣济总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圣济总录》书籍目录
  1. 疹筋《圣济总录》
  2. 疹筋《黄帝内经太素》
  3. 疹筋《中医词典》
  4. 疹吉凶《专治麻痧初编》
  5. 疹筋《医述》
  6. 疹后诸证《专治麻痧初编》
  7. 疹筋《类经》
  8. 疹后症《经验麻科》
  9. 疹禁忌《专治麻痧初编》
  10. 疹后阴囊肿痛《经验麻科》
  11. 疹渴《专治麻痧初编》
  12. 疹后牙根血出肿烂《经验麻科》
  13. 疹论《温病条辨》
  14. 疹后泄利《四圣悬枢》
  15. 疹论《侣山堂类辩》
  16. 疹后失音《中医词典》
  17. 疹论(古名疹今名)《专治麻痧初编》
  18. 疹后生风《经验麻科》
  19. 疹脉《麻疹备要方论》
  20. 疹后身瘦潮热《经验麻科》
  21. 疹脉《专治麻痧初编》
  22. 疹后痧疳《经验麻科》
  23. 疹门《丹台玉案》
  24. 疹后气喘发热《经验麻科》
  25. 疹门主方《疡医大全》
  26. 疹后癖积《经验麻科》
  27. 疹门主论《疡医大全》
  28. 疹后疟疾《经验麻科》
  29. 疹逆顺《专治麻痧初编》
  30. 疹后脓血《四圣悬枢》
  31. 疹期《专治麻痧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