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死腹中
论曰胞衣未出,急于胎之未降,子死腹中,危于胞之未下,盖胞胎未下。子与母气通其呼吸,若子死腹中,胞脏气寒,胎血凝聚,冱于死子,气不升降,所以难下,观古之方论,多以行血顺气之药,及硝石水银 砂之类。且胎死则躯形至冷,血凝气聚,复以至寒之药,不惟无益。而害母命者有矣。然古人用药。不能无意,但后学不分尔,子死理有二端,用药寒温。各服其宜,有妊娠胎漏,血尽子死者,有坠堕颠扑内伤子死者。有缘久病胎萎子死者,若此之类,遂令坐人提挈孕妇。使身体平正,仍以 褥自腰抵定。令仰坐开足向地。如欲产势。便进附子汤三服。方见于后即以衣裹温瓦数片,三二人不住手,自脐腹腰胁左右周回熨之。使胞脏温暖。凝血流动,盖附子汤能破寒堕胎,服之少顷,觉腹内阵痛连作,恶血渐动。良久必产,此用温药之意也,有妊娠因伤寒热病温疟之类,胎受邪热毒瓦斯,内外攻逼,因致胎死,胎不即下,留于胞脏,古人虑胎受毒瓦斯,必致胀大,所以用硝石水银 砂之药者此凡枝蒂自分,子死腹中。所生在母,日月未足,脐系尚固,犹之果实未熟,枝末虽枯,不折不离。所以在母。行之有法。用之有度,斯无虑矣,凡审死胎,当宜熟辨。有妊妇缘病胎隐伏不动。难认存亡者,宜先令坐人。以暖手就脐下款款按至胎处。觉冷应手,是胎已死。稍温即非,更看孕妇外证,面青舌冷,舌下脉青黑者,皆子死之候也。
治子死腹中,产宫气寒,胎血凝冱。死子难下,破寒堕胎。附子汤方
附子(端正紧实大者一枚生去皮脐切作一十片)
上一味,不得捣碎,都用水二盏,生姜五片,同煎取一盏,去滓不用,将药汁滤清,分温二服,如经时不下,更服后桂心汤。
治胎死腹中。桂心汤方
桂(去粗皮不得见火) 乌头(大者炮去皮脐各一两)
上二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须臾连三服。
治妊娠因天行热病, 损胞胎,致子死腹中不出,速服此。救生散方
桂(去粗皮半两不见火捣为末) 水银(一分)
上二味,相和研匀,分三服,每服用温酒七分调下,连进,须臾未下,即服后方粉霜散治子死腹中,或渐胀满。粉霜散方
上三味,各研细和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醋汤亦得,渐渐连并三两服。如更未下。
即服丹砂散。
丹砂(一两)
上一味,研令极细。每服一钱匕,水酒各三分煎,稍热调下。连三二服,未下再服。
治妊娠子死腹中未久,急服此。瞿麦汤方
瞿麦(用穗子二两)
上一味,捣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连三二服。未下再服治妊娠因漏血伤胎,子死未久。地黄酒方
生地黄(二斤净洗切)
上一味,捣取自然汁,每服用七分盏,酒三分盏,同煎才沸,稍热便服三二服。未下再服。
治子死腹中,气血凝结,致子难下。牛膝汤方
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朴硝(别研各三分) 生干地黄(焙一两半) 桂(去粗皮) 芎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连三五服,未下再服。
治子死腹中,三二日不出,母气欲绝。瞿麦汤方
瞿麦(去梗一两半) 牛膝(去苗切焙) 榆白皮(各一两细切) 桂(去粗皮) 木通(锉各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连三五服,未下再服。
治子死腹中,滑气血。破胞胎,或死子已久坏烂,母欲闷绝者,牛膝汤方
牛膝(去苗切焙一两) 生地黄(汁一盏)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各三分) 芎蒲黄
上八味,除地黄汁外,捣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再煎。入地黄汁三分盏,打转煎沸,稍热服。三二服内恶血下,即子出也,或胎已损亦下。更令坐人以手仔细探之。勿致腐肉,瘀在腹内,如得出毕,更一二服,逐秽恶余血,免生他病。
治妊娠五六月。子死腹中不出。地黄汤方
生干地黄(切焙一两) 牛膝(去苗锉) 芎 桂(去粗皮) 朴硝(别研各三分) 当归(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酒各半盏,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连三五服。
猪脂(一两切) 白蜜(半盏) 酒(一盏半)
上三味,相和同煎沸,热分作三服,未下再根据前法制服。
治子死腹中,滑胞胎,顺气血。葵子汤方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连三二服。未下再服。
治子死腹中,气血凝冷难下。姜汁酒方
上二味,先用酒三分盏,醋二分盏,同煎沸,入姜汁二分盏,又煎令沸倾出,用鸡子黄一枚。乘热打转,稍热服之。须臾未下,尽此三服。
治妊娠颠扑内损,致子死腹中,速服滑气血。甘草汤方
甘草(炙锉)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连三五服,未下再服。
治子死腹中,血气不滑。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 芎 (锉焙各一两)
上二味,捣为粗末,每服五钱匕,以酒醋水共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连三二服。
须臾未下、再服。
治子死腹中未下。甘草汤方
上三味,捣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用鸡子一枚,取清打转,入药内,再同煎七分,稍热服。须臾未下。再作服。
治子死腹中不下,芎 汤方
芎 当归(各一两生切) 瞿麦(去根三分)
上三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醋少许,同煎七分。去滓连三二服必下。
治子死腹中,温气滑血,黑豆汤方
上二味,以童子小便三碗,同煎取二碗去滓,每服一盏温服,连三二盏,未下再服。
治产难,或子死腹中不下。龟甲汤方
龟甲(醋炙) 当归(切炒各半两) 乱发(一块鸡子大取产多者妇人发于瓦上烧灰)
上三味,先细研发灰,次入当归末,以水一大盏半,煎取八分,然后下龟甲末,煎五七沸。分为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服。
治妊娠子死腹中不出。水银丸方
水银(半两) 硫黄(一分与水银结为砂子) 白矾灰(半两) 砂(半两)
上四味,捣研令细,煮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煎榆白皮酒,下五丸,如觉似腹内痛者,即是子下。
又方:水银(一分以少枣肉研令星尽) 朱砂(一分) 雄黄(一分)
上三味,同研令细。煮枣肉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槐子汤下五丸。
又方:榆皮(切一升) 赤熟珠(一两)
上二味,以苦酒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治妊娠子死腹中不下。方
上二味,用五升瓶盛,文火煨热,用纸盖瓶口,将向妇人面前。去纸取气。熏少时即下又方:上取利斧头,烧令通赤。置于酒中,待微温,令饮之。其子便下。
又方:苏枋木(一斤细槌绵裹) 水银(一两)
上二味,以水五大盏,煎苏木至一大盏,每服取二分。下水银一分,如人行三五里再服,死胎当化为水下,下后三日,须食暖物,若食冷物,即恶血不尽。
治子死腹中不下。
朴硝(细研)
上一味为末,每服二钱,温童子小便调下。
治胎死不出。方
赤小豆(一升)
上一味,醋煮令熟,分二服,死儿立出。
又方:芎 (一两)
上一味,捣罗为末,米饮调服一钱匕。
治倒产。子死腹中。方
当归(切焙)
上一味,捣罗为末,酒调服方寸匕,立出。
又方:艾叶(四两微炒)
上一味,以清酒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水煮亦得。
又方:上取酽醋一升。格口灌之。
又方:榆白皮(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顿服之。
治子死腹中不出者。方
上取牛尿涂母腹上。立出。
治妊娠六七月。子死腹中不出。方
黑豆(三合)
上一味,以醋一大升,煎取六合去滓,空腹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再服。
治妊娠子死腹中不出。方
上一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半,去滓下米作粥,食即出。
治子死腹中、闷绝。方
水银(二两)
上一味,斡开口灌下。口不开,即自鼻中灌下,立出。
又方:取灶中黄土三指撮,和苦酒服之。立出。

- 子死腹中《圣济总录》
- 子死产门难产《中医词典》
- 子死腹中《景岳全书》
- 子死产门难产《傅青主女科》
- 子死腹中《中医词典》
- 子水气《中医词典》
- 子死腹中《备急千金要方》
- 子水不利《中医词典》
- 子死腹中《冯氏锦囊秘录》
- 子舌胀《中医词典》
- 子死腹中《医述》
- 子舌《中医词典》
- 子死腹中《卫生易简方》
- 子散《妇人大全良方》
- 子死腹中《妇人规》
- 子芩散《妇人大全良方》
- 子死腹中《女科精要》
- 子呛《评注产科心法》
- 子死腹中《奇方类编》
- 子呛《中医词典》
- 子死腹中《女科撮要》
- 子气《盘珠集胎产症治》
- 子死腹中辨《胎产指南》
- 子气《女科指掌》
- 子死腹中不出《回生集》
- 子气《竹林女科证治》
- 子死腹中分寒热用药下法论《女科经纶》
- 子气《丹台玉案》
- 子死腹中论《胎产心法》
- 子气《女科秘旨》
- 子死腹中难产《傅青主女科》
《圣济总录》
- 宋·徽宗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甲子岁图
- 乙丑岁图
- 丙寅岁图
- 丁卯岁图
- 戊辰岁图
- 己巳岁图
- 庚午岁图
- 辛未岁图
- 壬申岁图
- 癸酉岁图
- 甲戌岁图
- 乙亥岁图
- 丙子岁图
- 丁丑岁图
- 戊寅岁图
- 己卯岁图
- 庚辰岁图
- 辛巳岁图
- 壬午岁图
- 癸未岁图
- 甲申岁图
- 乙酉岁图
- 丙戌岁图
- 丁亥岁图
- 戊子岁图
- 己丑岁图
- 庚寅岁图
- 辛卯岁图
- 壬辰岁图
- 癸巳岁图
- 卷第二·运气
- 甲午岁图
- 乙未岁图
- 丙申岁图
- 丁酉岁图
- 戊戌岁图
- 己亥岁图
- 庚子岁图
- 辛丑岁图
- 壬寅岁图
- 癸卯岁图
- 甲辰岁图
- 乙巳岁图
- 丙午岁图
- 丁未岁图
- 戊申岁图
- 己酉岁图
- 庚戌岁图
- 辛亥岁图
- 壬子岁图
- 癸丑岁图
- 甲寅岁图
- 乙卯岁图
- 丙辰岁图
- 丁巳岁图
- 戊午岁图
- 己未岁图
- 庚申岁图
- 辛酉岁图
- 壬戌岁图
- 癸亥岁图
- 卷第三·叙例
- 卷第四·治法
- 卷第五·诸风门
- 卷第六·诸风门
- 卷第七·诸风门
- 卷第八·诸风门
- 卷第九·诸风门
- 卷第十·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