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之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欠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者气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气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扭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名曰孟秋痹也。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疼,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 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一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络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
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胸中,长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四十二穴。
隐白二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都二穴(在足大趾本节后陷中) 太白二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二穴(在足大趾本节之后一寸) 商丘二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二穴(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机二穴(一名脾舍在别走上一寸空中膝下五寸) 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 冲门二穴(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 腹结二穴(一名肠窟在大横下三分)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五分)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九肋间)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猝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针入三分。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输。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公孙二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太阴络。治寒疟不嗜食,猝面肿,烦心狂言,腹虚胀如鼓,可灸三壮,针入四分。
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绝子厌梦,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治 癖腹中寒,膝股内痛,气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可灸三壮。针入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游见孕妇,诊之曰∶此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欲剖之,文伯乃以针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故妊娠不可刺。
漏谷二穴,亦名太阴络,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治 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不能久立,针入三分。
地机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又曲膝取之,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针入五分。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动脉应手,在阴股内,一云∶在股上起筋间,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可灸三壮。
冲门二穴,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足太阴厥阴之会。
治腹寒气满积聚疼,淫泺阴疝产难,子上冲心不得息,针入七分,可灸五壮。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此三脉上下三入腹络肝脾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 ,三阴阳明支别,治疝瘕,脾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针入七分,可灸五壮。
腹结二穴,在大横下三分,一名肠窟。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泄利咳逆,针入七分,可灸五壮。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足太阴阴维之会。疗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阴阴维之会,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针入三分。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陆 陆常有小声。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中满痛,乳肿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卧不得转侧,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不得俯仰,饮食不下,咳唾稠脓,针入四分。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治腹有大气,气不得息,胸胁中痛,内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皆纵,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凡此足太阴之脉。常多气少血,刺之当出气而恶血,其经从足走腹,自下刺而上者为随,自上刺而下者为迎,病在卫取之气,病在营取之血,病在筋劫刺之,病在浮络者缪刺之,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矣,凡十二经之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治足太阴之法也。

- 足太阴脾经《圣济总录》
- 足太阴脾经《中医名词词典》
- 足太阴脾经《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及股凡二十二穴《经穴汇解》
- 足太阴脾经《中医基础理论》
- 足太阴脾病论《内经博议》
- 足太阴脾经《普济方·针灸》
- 足太阴疟《灵素节注类编》
- 足太阴脾经《脉诀汇辨》
- 足太阴疟《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经《针灸神书》
- 足太阴络脉《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经《针灸神书》
-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针灸甲乙经》
- 足太阴脾经《针灸聚英》
- 足太阴井:隐白《针灸大成》
- 足太阴脾经《子午流注针经》
- 足太阴经症治《伤寒括要》
- 足太阴脾经(左右凡四十二穴)《经穴汇解》
- 足太阴经穴主治《针灸大成》
-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经络汇编》
- 足太阴经筋病候《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金针秘传》
- 足太阴经筋《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经病《中医词典》
- 足太阴经病《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经步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足太阴经别《中医词典》
- 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医学集成》
- 足太阴己土《本草求真》
- 足太阴脾经脉歌《万病回春》
《圣济总录》
- 宋·徽宗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甲子岁图
- 乙丑岁图
- 丙寅岁图
- 丁卯岁图
- 戊辰岁图
- 己巳岁图
- 庚午岁图
- 辛未岁图
- 壬申岁图
- 癸酉岁图
- 甲戌岁图
- 乙亥岁图
- 丙子岁图
- 丁丑岁图
- 戊寅岁图
- 己卯岁图
- 庚辰岁图
- 辛巳岁图
- 壬午岁图
- 癸未岁图
- 甲申岁图
- 乙酉岁图
- 丙戌岁图
- 丁亥岁图
- 戊子岁图
- 己丑岁图
- 庚寅岁图
- 辛卯岁图
- 壬辰岁图
- 癸巳岁图
- 卷第二·运气
- 甲午岁图
- 乙未岁图
- 丙申岁图
- 丁酉岁图
- 戊戌岁图
- 己亥岁图
- 庚子岁图
- 辛丑岁图
- 壬寅岁图
- 癸卯岁图
- 甲辰岁图
- 乙巳岁图
- 丙午岁图
- 丁未岁图
- 戊申岁图
- 己酉岁图
- 庚戌岁图
- 辛亥岁图
- 壬子岁图
- 癸丑岁图
- 甲寅岁图
- 乙卯岁图
- 丙辰岁图
- 丁巳岁图
- 戊午岁图
- 己未岁图
- 庚申岁图
- 辛酉岁图
- 壬戌岁图
- 癸亥岁图
- 卷第三·叙例
- 卷第四·治法
- 卷第五·诸风门
- 卷第六·诸风门
- 卷第七·诸风门
- 卷第八·诸风门
- 卷第九·诸风门
- 卷第十·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