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风下血
论曰肠风下血者,肠胃有风,气虚挟热。血得热则妄行,渗入肠间,故令下血。昔人谓先血后便为近血。先便后血为远血,远近之别,不可不辨也。
治肠风泻血不止,腹内疼痛。阿胶丸方
阿胶(炒燥) 刺 皮(炙焦) 当归(焙) 地榆 龙骨(碎研) 诃黎勒(煨去核)黄(锉) 赤石脂(研各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 黄牛角 (各二两烧灰) 恶实(炒三分) 槐实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用软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治肠风。七妙散方
枳壳(生去瓤) 椿木皮 雷丸 天麻 白芨 猪牙皂荚(各半两) 赤石脂(一两)
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空心临卧服。
治肠风病年深不效。玉壶丸方
青嫩皂荚针(采半斤拍破用河水五升浸二七日入砂石器中煮去四升存一升又入藕汁半升白蜜一两再用慢火熬成膏稀稠得所去尽火放冷) 枳壳(一两针扎于灯上烧存性入酒中浸过) 胡桃仁(十个根据前法) 没药(二钱研) 阴地椿根白皮(二两焙干取一两末用) 乳香(二
上六味,除前膏外,后五味同捣罗为末,入在前膏内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肠风煎木贼汤下,痔疾荆芥汤下。常时泻血,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治肠风泻血,及脏毒久不止。玉屑丸方
槐根白皮(去粗皮) 苦楝根白皮(去粗皮各三两) 椿根白皮(去粗皮以上三味采时春宜夏(生
上七味,拌令匀,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先用水一盏,煎令极热。次下药煮令浮上为度,用煮药汤下药,不嚼。食前服。
治积年肠风泻血,谷食不化,肌体黄瘦。椿皮散方
臭椿木白皮(炙二两)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三分) 鸡冠花(炙) 附子(炮裂去皮脐)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枳实汤调下,空心食前服。
治肠风,及一切血痢,脾毒脏毒,下血不止。琥珀散方
琥珀屑(研) 鹿角霜 赤小豆 槐花 枳壳(去瓤麸炒) 白芷(各一两)
上六味,除琥珀外,并锉碎,同炒令焦黑,杵为散,入琥珀研令匀,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空心食前、各一服。
治肠风泻血。防风饼方
防风(去叉) 鸡冠花 续断 甘草(炮) 天麻 人参(各半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以油饼剂三个,入药三钱匕,分做三个油饼,早晨日午近晚,以淡粥下之。
治肠风,不问年深日近。木香丸方
木香 白芷 干蝎(去土炒) 阿魏(各一两) 当归(炙半两) 漏芦(去芦头二两)
上六味。各别捣,以童子小便一升,煎阿魏三十沸,后下木香,又煎三十沸,后又下干蝎当归,再煎如饧,入白芷漏芦末,再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空心温酒下。
治肠风泻血不止疼痛。钓肠丸方
附子(一个炮裂去皮脐) 石硫黄(研) 鸡冠花(炒) 鲮鲤甲(炒) 皂荚刺(各一两炒)
上六味,捣罗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槐花汤下二十丸,日二服,空心。
治泻血不定。贯众五物散方
上五味,并生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
治肠风。黑虎丸方
白矾(研二两) 鸡冠花(干者一两) 乌龙尾(屋下烟煤是半两) 青橘皮(洗去白焙) 五
上五味,捣罗为末。分一半末,用米醋二升,慢火熬成膏,候冷和一半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陈米饮下。
治肠风下血。贯众散方
贯众 鸡冠花(焙) 黄连(去须炒) 乌梅肉(炒各一两) 甘草(三分炙锉)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米饮调下。日三服,不以时候。
治肠风下血。抵圣散方
椿根白皮(焙) 蒺藜子(炒) 枳壳(去瓤麸炒) 防风(去叉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白汤点服。
治肠风。四金散方
上四味,同烧存性为散,每服一钱匕。温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治肠风。槐实散方
槐实(酥炒) 防风(去叉) 枳壳(去瓤麸炒焦黑为度各半两) 黄 (锉炒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茶清调下。
治肠风经久不瘥,泻血疼痛。神应丸方
水牛角 (烧灰二两) 耳头(二两半) 槐耳(一两半) 干漆(酒浸一宿炒令断烟取出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热酒下三十丸。
治肠风。枳实丸方
枳实(麸炒黄) 槐荚(麸炒黄) 皂荚(猪牙者涂酥炙) 大黄(炒令焦黄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腊茶下,空心食前服治肠风下血,久不止,下部肿痛。矾石丸方
白矾(二两飞过存一分性) 皂荚(二梃去皮涂酥炙令焦黄) 附子(三度炮不去皮脐每度
上四味,捣罗为末。用河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下,空心食前服治肠风多年不差,下血不止。木贼散方
木贼(锉) 枳壳(去瓤麸炒锉各二两) 干姜(炮锉一两) 大黄(锉一分)
上四味,同于铫子内炒黑色,存三分性,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粟米饮调下,食前服。
治肠风。乌鱼骨丸方
乌贼鱼骨(罐子内烧赤) 肉苁蓉(酒浸焙各半斤) 桑根白皮(炒锉) 芜荑(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醋煮干饭。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五丸,不嚼,甚者不过五服治肠风泻血如痢,腹中 痛,面色萎黄。黄连饮方
黄连(去须一两) 干姜(炮一分) 甘草(炙半两)
上三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生姜二片,枣一枚劈,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治肠风。防风散方
防风(去叉炙令黄) 黄 (炙锉各二两) 甘草(炙锉) 人参(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食前粟米饮调下。
治肠风,行步艰难。黄 丸方
黄 (锉炒)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威灵仙(去土二两)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用烂饭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温水下,并不损气。
治泻血。乌梅丸方
乌梅(二十个醋煮去核) 白矾(二两飞过) 诃黎勒(十一个炮过去核)
上三味,将矾石诃黎勒为末,与梅肉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
治肠风下血令不入食。神验膏方
背荫臭椿根(须根不见日者撅剥取嫩处皮一斤锉) 黑豆(半升) 槐花(二两)
上三味,用水五升,于银石器内,慢火熬令豆熟为度,续入蜜二两再煎,候蜜熟倾出,用净瓷石器内盛过,夜露两宿,每日食后临卧,各一服。每服约半盏许,用重汤烫,温热得所,旋旋服食。
治肠风泻血。大效丸方
大蓟根(七截各长一寸又名刺芥) 白矾(一两细研) 麝香当门子(七豆许)
上三味,用不沾土大栝蒌一个,割下盖子,并不去瓤,入大蓟根并矾当门子在内,用篦子左搅七遭,却安盖子在上,以盐一合和土为泥,固济阴干,用炭火 候透赤便住,直候冷打去泥,细碾为末,取一半为散,一半以糯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将大蓟苗煎汤,调下半钱匕,至日午临卧,又煎大蓟苗酒,下十丸。服三两日便住,须是吃得三五个栝蒌,永去根本。
治肠风泻血不止。独活丸方
独活(去芦头为末半两) 黄蜡(五两于银器中熔成汁) 生姜(半斤取自然汁)
上三味,先以姜汁入蜡中同熬,候姜汁尽为度,次入独活末令匀,众手丸如梧桐子。每服四十丸,以浓陈米饮下,空心临卧服。
治肠风下血,疼痛不可忍。荣顺散方
枳壳(去瓤麸炒) 荆芥穗(各一两) 槐鹅(半两炒黄)
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服。(如未效再服)。
治肠风泻血。龙肝散方
上三味,各研为散,再同研细,每服陈米饮调下二钱匕。不拘时候服。
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方
枳壳(去瓤麸炒令黑) 无纹炭(各一两)
上二味,捣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用荆芥米饮调下。
治肠风下血。乌金散方
猪牙皂荚(四两并皂子锉) 胡桃(三十枚并皮碎锉)
上二味同拌和匀,以藏瓶一只,于顶上敲一圆窍,入前项药以圆瓦盖之,后用盐泥固济,可浓一指许,曝干用炭火伍斤 ,候碧烟出绝,即去火略存性,冷即出药细研,每服二钱匕,入麝香少许,温酒或米饮调下,食前服之。
治肠风泻血。矾附丸方
绿矾(四两用瓶子盛盖之火 食顷候冷取出入盐一合硫黄一两同矾研根据前入瓶子内烧食顷候冷取出细研)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杵为末)
上二味一处研令匀,粟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生地黄汁下三十丸,当日止,一月除根,亦可久服,助下元,除风气,补益脏腑。
治肠风下血方
栝蒌(一个烧为灰) 赤小豆(各半两)
上二味,杵罗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匕。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治肠风泻血。棕艾散方
棕榈灰(二两) 熟艾(捣罗成者一两)
上二味,用熟鸡子两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一盏,附子末一钱,煎数沸放温,调前药二钱匕,空心食前服。
治肠风泻血。二黄丸方
黄 (炙锉) 黄连(去须各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以面糊为丸,如赤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加至三十丸。
治肠风。神效散方
槐实 皂荚子
上二味,各一两,以谷糠同炒令香熟,去糠同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煎陈粟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服。
治肠风。荆芥散方
荆芥(去茎)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上二味,各捣罗为末。每服逐味炒末一钱匕拌匀,入腊茶末一钱,以热汤点服,不计时候。
治肠风下血不止。樗根散方
樗根皮(锉炒) 臭橘(曝干锉炒各三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煎皂荚子汤调下,米饮调亦得。
治肠风。槐荆散方
槐花(轻炒令香一两) 荆芥穗(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糯米粥饮调下,血甚者一两服效,单使槐花亦妙,食前服之。
治肠风病甚不瘥。灵仙散方
威灵仙(去土) 鸡冠花(各二两)
上二味锉劈碎,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过捣为末,以生鸡子清和作小饼子,炙干再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陈米饮调下,午后更一服。
治肠风泻血。絮灰散方
破絮(烧灰) 枳壳(去酥麸炒各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入麝香少许,用陈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服。
治肠风下血,久不瘥。经效散方
贯众(二两去芦头烧为灰存性地上用碗合少顷去火毒研为细末)
上一味,入麝香一字,同前药研令匀,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治肠风下血不止。如神丸方
樗根皮
上一味,于腊月内日未出时,取背阴地北引者,不以多少,用东流水净洗锉碎,于透风处挂令干,杵罗为细末,每秤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搅拌令匀,再罗过,新汲水和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先以水湿药丸令润,后于盘子内,用白面滚过,水煮五七沸倾出,用煮药水放温下,不拘时候服,忌见日色,见即无效。此药兼医血痢,如急要使,不待腊月,随时根据法采合亦得。
治饮酒过度,肠风泻血,及风热泻血,出如红线。立效散方
拣新山栀子不拘多少去壳
上一味,焙干捣破再焙,又研细如油出成团,劈开猛火焙干,手擦细罗取散,瓷器盛之,发时以新汲水调下二钱匕。
治肠风泻血。椿荚散方
椿荚(不以多少将一半生用余一半烧存性)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治肠风泻血,诸药不效。保应丸方
上一味,捣罗为细末。煮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食前服。
治肠风下血久不止。茄蒂灰散方
茄蒂(烧存性一两)
上一味,研为细散,每服三钱匕。米饮调下,空心食前各一服。
治肠风泻血。乌金散方
上一味,不拘多少,用桑柴烧过,微存性,便用碗器合之,候冷碾为散,每服一钱匕,用煨葱白酒调下,空心服。
治泻血不止决效方
巴豆(一枚去皮)
上一味,以鸡子开一小窍,纳巴豆一枚,入鸡子窍中,以纸塞定,别以湿纸裹,用火煨熟透,去壳并巴豆,只一味吃尽鸡子,其病即止,不得稍生气,虚人分作二服。
治肠风下血。黄 汤方
黄 (三两) 槐实 小蓟 桑耳 干地黄(焙) 当归(炙锉) 黄连(去须) 白芷(各一两) 黄芩(去黑粗皮各一两)
上一十九味 咀,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煎取八分,去滓温服,食前、日二。
治大便下血,并多年肠风,食饮不得。干地黄汤方
熟干地黄(焙) 赤石脂(各二两) 延胡索 牡蒙 桔梗 黄 (锉) 龙骨(各一两半)粗皮三分) 干姜
上一十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肠风下血,积年不瘥。黄 丸方
黄 (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矾(烧灰各二两) 硫黄(通明者生用) 皮(酥炙)晒干酥蜜涂炙)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如久泻血,加栝蒌根一两烧灰入极妙。
治肠风泻血,面色萎黄,累服药不差。食盐丸方
食盐(研)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 当归(切焙) 干姜(炮) 皂荚(去皮子酥炙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陈米饮下。
治肠风下血,痔 不止。车螯散方
车螯(一合) 皂荚刺(四十九枚) 砂 丹砂 乳香(各一分三味同研)
上五味,以四味末同放车螯合子内,以地龙泥固济,用炭六斤 ,火尽为度,取出研为散,空心温酒调一钱匕服。
治肠风泻血等。侧柏散方
侧柏叶(二斤九蒸九曝) 黑豆(紧小者一升炒) 甘草(炙锉三两) 白术(炒) 桂(去粗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热汤调下,日三,不拘时。
治久患肠风泻血。大安散方
矾锻石(研二两) 硫黄(为末) 乳香(研) 黄连(去须炒为末各一两) 蜡(一钱细切),入 火煨熟取出,却以慢火炙焦,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或以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极妙。
治大肠风热,下血不止。黄芩饮方
黄芩(去黑心) 黄柏(去粗皮) 黄连(去须) 槲叶(炙各一两半)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入地黄汁半合,去滓温服,不拘时治肠风痔 ,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不瘥。香术丸方
上一味细锉,以慢火炒焦为末,取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入白术末,和捣一二千杵,如硬滴好酒少许,相和再捣,众手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
治久患肠风泻血。茄子酒方
茄子种(大者三枚)
上一味,先将一枚湿纸裹,于 火内,煨熟取出,入瓷罐子,乘热以无灰酒一升半沃之,便以蜡纸封闭,经三宿去茄子,暖酒空心分服,如是更作,不过三度瘥。
又方:黑豆(小者三升净拣晒退去皮)
上一味,生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陈米饮下。
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脱肛。蛇黄散方
蛇黄(两颗 醋淬七遍)
上一味,捣研如面,每服三钱匕。陈米饮调下,泻血并脱肛甚者,不过一两服、神验,食前服之。
又方:牡蛎(大者一枚 醋淬七遍)
上一味细研,每服三钱匕,陈米饮调下、日再。

- 肠风下血《圣济总录》
- 肠风门主论《疡医大全》
- 肠风下血《中医词典》
- 肠风门主方《疡医大全》
- 肠风下血《奇方类编》
- 肠风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肠风下血《经验丹方汇编》
- 肠风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肠风下血粪前粪后《奇方类编》
- 肠风黑散《妇人大全良方》
- 肠风脏毒《续名医类案》
- 肠风黑散《冯氏锦囊秘录》
- 肠风脏毒《丹溪心法》
- 肠风便血不同怯症《理虚元鉴》
- 肠风脏毒《奇效简便良方》
- 肠风便血《中医名词词典》
- 肠风脏毒《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肠风《金匮钩玄》
- 肠风脏毒证《明医指掌》
- 肠风《丹溪治法心要》
- 肠风痔漏论《卫生宝鉴》
- 肠风《周慎斋遗书》
- 肠杆菌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肠风《针灸资生经》
- 肠肛俱出方二首《外台秘要》
- 肠风《明医指掌》
- 肠梗阻《放射诊断学》
- 肠风《普济方·针灸》
- 肠梗阻《百病自测》
- 肠风《中医词典》
- 肠梗阻《自我调养巧治病》
《圣济总录》
- 宋·徽宗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甲子岁图
- 乙丑岁图
- 丙寅岁图
- 丁卯岁图
- 戊辰岁图
- 己巳岁图
- 庚午岁图
- 辛未岁图
- 壬申岁图
- 癸酉岁图
- 甲戌岁图
- 乙亥岁图
- 丙子岁图
- 丁丑岁图
- 戊寅岁图
- 己卯岁图
- 庚辰岁图
- 辛巳岁图
- 壬午岁图
- 癸未岁图
- 甲申岁图
- 乙酉岁图
- 丙戌岁图
- 丁亥岁图
- 戊子岁图
- 己丑岁图
- 庚寅岁图
- 辛卯岁图
- 壬辰岁图
- 癸巳岁图
- 卷第二·运气
- 甲午岁图
- 乙未岁图
- 丙申岁图
- 丁酉岁图
- 戊戌岁图
- 己亥岁图
- 庚子岁图
- 辛丑岁图
- 壬寅岁图
- 癸卯岁图
- 甲辰岁图
- 乙巳岁图
- 丙午岁图
- 丁未岁图
- 戊申岁图
- 己酉岁图
- 庚戌岁图
- 辛亥岁图
- 壬子岁图
- 癸丑岁图
- 甲寅岁图
- 乙卯岁图
- 丙辰岁图
- 丁巳岁图
- 戊午岁图
- 己未岁图
- 庚申岁图
- 辛酉岁图
- 壬戌岁图
- 癸亥岁图
- 卷第三·叙例
- 卷第四·治法
- 卷第五·诸风门
- 卷第六·诸风门
- 卷第七·诸风门
- 卷第八·诸风门
- 卷第九·诸风门
- 卷第十·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