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伤寒瘀血

《圣济总录》书籍目录

论曰伤寒病在表,当汗不汗,邪无所出,热结在里,皆成瘀血,然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又阳明病其人喜忘者,木有瘀血,大便虽硬反易,其色必黑,凡病患腹不满,其人自言满者,亦为瘀血在里,皆宜下之,使瘀血得下即愈,诊其脉沉结者,瘀血之病也。

治伤寒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瘀血,故令喜忘,大便虽硬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炒) 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尖麸炒) 大黄(一两酒洗锉炒)

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盏,煮取三盏,去滓温服一盏,不下更服。

治伤寒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桃仁(汤去皮尖双仁十二枚) 大黄(锉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炙半两) 芒硝(半两)

五味,先锉四味如麻豆大,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下芒硝,再煎数沸,分温三服,以微利为度,未利移时再服。

治伤寒八九日至十二日,病不解,发热如狂,少腹满闷,其脉沉结,内有瘀血,桃仁丸方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研细) 水蛭粳米同炒微焦用) 虻虫(各一分去翅足炒) 大黄(生锉一两)

上四味,除桃仁,捣罗为细末,入桃仁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桃仁汤下,如人行五七里,瘀血下为效,未下再服。

治伤寒太阳病,随经入里,瘀热内积,蓄血喜忘如狂,大黄芍药汤

大黄(锉炒半两) 芍药 牡丹皮 犀角(镑屑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半)

上五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用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温服。

治伤寒数日不得汗,内有蓄血,芍药汤

芍药 牡丹皮(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半) 犀角(镑屑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内有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芍药地黄汤

芍药(三分) 牡丹皮(二两) 犀角(镑屑一两) 地黄(二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三合,搅令匀,食后温服,如狂者,加黄芩一两,去黑心用治伤寒内有瘀血,大便不利,小腹急痛,大黄汤

大黄(锉炒一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半两) 水蛭(米炒黄一分) 木通(半两锉)

上四味,除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同研令匀,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圣济总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圣济总录》书籍目录
  1. 伤寒瘀血《圣济总录》
  2. 伤寒有四症相类《伤寒捷诀》
  3. 伤寒余热不退《幼幼新书》
  4.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伤寒捷诀》
  5. 伤寒余热候《诸病源候论》
  6. 伤寒有三说《医述》
  7. 伤寒余热往来候《诸病源候论》
  8. 伤寒用药相配合宜论《冯氏锦囊秘录》
  9. 伤寒愈后之病《张氏医通》
  10. 伤寒用药说《敖氏伤寒金镜录》
  11. 伤寒愈后之病《证治准绳·类方》
  12. 伤寒用药加减赋《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13. 伤寒愈后之病《审视瑶函》
  14. 伤寒用药赋《医学入门》
  15. 伤寒愈后之病《原机启微》
  16. 伤寒用药大法《冯氏锦囊秘录》
  17. 伤寒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18. 伤寒用桂枝辨《冯氏锦囊秘录》
  19. 伤寒约法《叶选医衡》
  20.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伤寒六书》
  21. 伤寒杂病论 原序《医宗金鉴》
  22. 伤寒应验方《仁术便览》
  23. 伤寒杂病论序《伤寒悬解》
  24. 伤寒阴症似阳《冯氏锦囊秘录》
  25. 伤寒杂方《伤寒总病论》
  26. 伤寒阴证《中医词典》
  27. 伤寒杂论《医学读书记》
  28. 伤寒阴阳易秘方《华佗神方》
  29. 伤寒杂治《备急千金要方》
  30. 伤寒阴阳易候《诸病源候论》
  31. 伤寒谵语《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